走出人工關節置換的誤區:對許多人來說,人工關節置換術已經不再是個陌生的名詞。不過,很多人卻對人工關節置換存在誤區。有的人覺得,白吃苦頭效果卻不一定好;有的人聽說,換了關節就再也走不動路了……種種認知誤區,令不少患者寧願選擇忍受關節炎帶來的疼痛,而不去置換人工關節。這樣的心理,我們可稱之為 “人工關節置換恐懼症”。患者應如何化解對人工關節置換的恐懼?如何及時扭轉關節病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撇清人工關節置換認知誤區
在臨床門診中,很多患者對人工關節置換說“不”的理由雷同,除了怕疼、怕效果不好外,還有兩種典型的認知誤區需要以正視聽。
誤區一:人工關節置換術需要長期臥床。這種說法其實相當陳舊,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剛剛引進現代人工關節置換術,由於害怕術後關節脫位,醫生常常讓患者臥床三個月。但臨床實踐發現,長期臥床反而會產生更多問題,因此這樣的做法很久以前就被摒棄了。現在,人工關節置換術強調患者儘可能地早下床活動。一般來說,只要患者體力情況允許,術後1至2天就可下床活動,並進行功能康復訓練。當然,有些老年人有嚴重的骨質疏鬆,或翻修手術的患者,皆需要較長時間的臥床休息。
誤區二:人工關節只能用15年。這樣的誤區讓很多年輕患者望而生畏。其實,這是一種斷章取義的講法。目前國際上的病例隨訪表明:人工關節的20年生存率為90%。大約有90%的患者使用人工關節超過20年,他們用的均是20年前生產的假體。現在臨床應用的假體,各方面遠優於20年前的假體,手術技術則更強調保護軟組織,毋庸置疑,人工關節的生存時間也將更長。
用積極心態正視“不死的癌症”
對眾多終末期關節病患者而言,關節病本身雖不是惡性腫瘤,不會有生命危險,可它卻嚴重影響了人的生活質量,成為一種“不死的癌症”。在國際醫療領域,髖膝人工關節置換術被譽為20世紀最成功的手術之一。這是因為它切切實實地解決了大量患者痛苦,令患者恢復了良好的生活質量。近十餘年來,人工關節在生物力學、植入材料形態與表面處理、負重面摩擦配置等諸多方面又有了極大進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