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適用物件。
第一診斷為重度膝關節骨關節炎(ICD-10:M17)
行全膝關節置換術(ICD-9-CM-3:81.54)
(二)診斷依據。
根據《臨床診療指南-骨科學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007年版),《現代人工關節外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1、病史:膝關節間斷疼痛多年,近期加重伴活動受限。
2、體檢有明確體徵:膝關節腫脹、出現屈曲攣縮及內翻或者外翻畸形,膝關節活動度不同程度受限,過屈過伸時疼痛明顯。
3、輔助檢查:膝關節負重位X線片可見明顯的髕股關節病變,內側、外側或雙側關節間隙明顯變窄或消失。
(三)治療方案的選擇及依據。
根據《臨床診療指南-骨科學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007年版),《現代人工關節外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1、無全身或區域性的近期感染。
2、無嚴重的合併症。
3、術前生活質量及活動水平評估。
(四)標準住院日為14-20天。
(五)進入路徑標準。
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ICD-10:M17重度膝關節骨關節炎疾病編碼。
2、當患有其他疾病時,但在住院期間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
(六)術前準備3-5天。
1、必須的檢查專案:
(1)血常規、尿常規;
(2)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血脂;
(3)血沉、C反應蛋白;
(4)凝血功能;
(5)感染性疾病篩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6)胸片、心電圖;
(7)雙側膝關節正側位X線片及髕骨軸位片。
2.根據患者病情可選擇:
(1)必要時行負重位X線片或雙下肢全長片;
(2)超聲心動圖、血氣和肺功能;
(3)腰椎或頸椎正側位X線片、MRI檢查(病史或體檢提示有脊柱病變者);
(4)術前配血;
(5)有相關疾病者及時請相關科室會診。
(七)選擇用藥。
抗菌藥物: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衛醫發〔2004〕285號)執行。
(八)手術日為入院第3-5天。
1、麻醉方式:神經阻滯麻醉、椎管內麻醉或全麻。
2、手術方式:全膝關節置換術。
3、手術內植物:人工膝關節假體、骨水泥。
4、輸血:視術中放鬆止血帶後出血情況而定。
(九)術後住院恢復10-14天。
1、必須複查的檢查專案:血常規、雙膝正側位X線片。
2、必要時查凝血功能、血沉、CRP、D-Dimer、雙下肢深靜脈彩超/CTPA。
3、術後處理:
(1)抗菌藥物: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衛醫發〔2004〕285號)執行;
(2)術後預防靜脈血栓栓塞症處理:參照《中國骨科大手術後靜脈血栓栓塞症預防指南》;
(3)術後康復:以主動鍛鍊為主,被動鍛鍊為輔;
(4)術後鎮痛:參照《骨科常見疼痛的處理專家建議》。
(十)出院標準。
1、體溫正常,常規化驗指標無明顯異常(血沉、CRP除外)。
2、傷口癒合良好:引流管拔除,傷口無感染徵象(或可在門診處理的傷口情況)、無皮瓣壞死。
3、膝關節功能改善。
4、無需要住院處理的併發症和/或合併症。
(十一)變異及原因分析。
1、內科合併症:晚期重度骨關節炎的患者常合併內科基礎疾病,圍手術期需要詳細檢查內科情況並請相關科室會診,術前準備時間需延長;同時使用相關藥物,將增加住院費用。
2、圍手術期併發症:患者骨質條件、畸形型別、關節炎病變的嚴重程度差異,有可能出現手術相關併發症,如骨折、韌帶損傷、神經血管損傷、深靜脈血栓形成、感染等。術後需要延長下地和康復時間,可能造成住院日延長和費用增加。
3、人工膝關節假體的選擇:目前可供選擇的人工膝關節假體較多,適用於不同型別的關節病損,可導致住院費用存在差異。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