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自卑)是描述人在社會適應中的一種心境。卻被文化分割成兩個面:自信與自卑,這種分割逼迫人們採用對立的思維,非此即彼的方法觀察。於是自信自卑從一種原本統一隻是有起有伏的心境變成截然相反,不能並存的兩件事。於是自信自卑原本統一隻是有起有伏的心境變成截然相反,不能並存的兩極。你是自信的,就不可能同時也是自卑的。
文化提倡要自信,潛臺詞是不要自卑、某種程度上否定了自卑,由自卑引發的諸多情緒不適並不是自卑本身造成的,而是我們的文化長期渲染所致。文化讓我們對自卑產生許多挫敗、糟糕的聯想:‘自卑的人,沒有競爭力,最終是生活的失敗者。’文化用線性邏輯思維來定義這樣的心境,其實許多心境都是人的一種情緒能力,是隨機的並與環境適配的。另一個文化建構是“自卑的人不快樂、不可愛。”這些建構使本身很自然的心境被固化成一種自我挫敗的心態,使每個人不得不去掩飾,或唯恐避之不及,平添出許多內心焦慮來。
目前勵志類書籍氾濫,不停的誇大自信與自卑之間的鴻溝,宣揚只要擁有自信就可心想事成。這種過度宣揚自信的結果讓我們失去了更多。自信本身隱含著一種擴張的慾望。也就是因為我們的自信使大自然被我們糟蹋到難以復加的地步,才召開了哥本哈根大會。伊拉克戰爭打到現在還沒有結束,也是因為美國的自信。在人際關係裡,自信的人更具有攻擊性,更少分享他人的意願,很可能會讓大家不舒服。
自信和自卑就象硬幣的正反兩個面,同時存在又緊密在一起,自信讓我們獲得勇氣面對外部世界。自卑讓我們要保持謙虛的心態。沒有必要一定要分開,讓我們保持平和的心態、坦誠的接納自己的自信和自卑。
另一個角度看世界系列非完全是心理學知識,是我在學習哲學,心理學,社會學,文化等知識後自己形成自己的觀點。有些觀點甚至與心理學大相徑庭,所以請心理學朋友多多包涵,非心理學朋友不要當做心理學來學習。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