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眼科 主任醫師 劉靜霞

  一、什麼是眼底病

  眼睛是結構最精密複雜的人體器官之一,由眼球和附屬器組成。顧名思義,眼球是一個球形的物體,人們平常肉眼能看到的是前面一段,比如黑眼球、眼白等結構,而後面看不到的那一部分就是眼底。我們來看一張眼球結構圖,眼球前部有角膜、晶體等,其後面有玻璃體、視網膜、脈絡膜以及血管、視神經、黃斑部等,我們人為的將眼球的角膜、晶狀體稱為眼前節,將玻璃體、視網膜、脈絡膜、視神經等稱為眼後節,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眼底,這些部位的病變就稱為眼底病。

  二、眼底病的發病原因與發病情況

  眼是人體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感覺器官,用以接受外界光線刺激,然後藉助視神經的傳導,將光的衝動傳送至腦中樞而引起視覺。人體眼睛的結構可以比喻成照相機。角膜是人的黑眼球的最表面,由虹膜圍成的瞳孔類似於照相機的光圈;與虹膜相接的是睫狀體和脈絡膜,從眼前面是看不到的,類似於相機的暗盒;晶狀體相當於照相機的鏡頭,在瞳孔的後面。視網膜相當於照相機的膠捲,在眼球的最底部。玻璃體在晶體與視網膜之間。光線必須通過透明的角膜、晶狀體、玻璃體投射到視網膜,才能在視網膜上成像,人們才能看到物體。

  因此,眼區域性的炎症、外傷、血管異常、血液流變學或血液動力學的改變、腫瘤以及全身性疾病,包括心腦血管疾病、內分泌系疾病(糖尿病、甲亢)、泌尿系疾病(腎炎、腎病綜合症)、血液系疾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膠原結締組織疾病(風溼、類風溼、系統性紅斑狼瘡、)、病毒性疾病、結核、白塞氏綜合徵、強直性脊柱炎、面板病以及遺傳系統疾病等多種原因均可導致眼底病的發生。

  眼底病在眼科疾病中佔有很大的比重,是眼科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病。眼底病種類是很多的。其中較為常見的有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性視網膜病變、視網膜動/靜脈阻塞、玻璃體積血、黃斑變性、中心性視網膜脈絡膜炎、視網膜靜脈周圍炎、葡萄膜炎、視神經炎、視神經萎縮、視網膜色素變性等各種炎性、出血性或缺血性眼底病。

  流行病學資料顯示,我國60歲以上老人動脈硬化發病率高達80%,糖尿病發病率約高於2%,而併發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發病率約為35%~50%,是當今四大致盲性眼病之一。如果糖尿病史在20年以上,99%的Ⅰ型糖尿病患者和60%的Ⅱ型糖尿病患者患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隨著人們生活條件和飲食結構的變化和人口老齡化的趨勢,我國因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等各種原因引起的出血性/缺血性眼底病的發生率呈上升趨勢。

  三、眼底病的臨床表現與診斷

  如前所述,眼底病的種類繁多,病因複雜,臨床表現亦多種多樣。然而,多數眼底病的眼部表現就是眼外觀如常但視功能障礙,可有不同程度的視力下降或夜盲、視野缺損、眼前黑影、閃光感、視物變形或變小等症狀,嚴重者可僅存手動或光感,甚至失明,直接影響生活質量和工作能力。在眼底可以出現出血、滲出、水腫、萎縮、色素沉著、增殖和機化、新生血管、視網膜或脈絡膜脫離等體徵。除了眼區域性的表現以外,還可見到相關的全身表現,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甲亢、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白塞氏綜合症、多發性硬化、強直性脊柱炎、血液病、腎病等全身性疾病的症狀表現。

  診斷眼底病需要的常規檢查有視功能檢查、裂隙燈及眼底鏡檢查,必要時還需進行眼底熒光造影、視野計、眼電生理、眼球超聲和CT/核磁共振,以及血液化驗等多種輔助檢查手段方可明確診斷。

  因此,當人們發覺自己的眼睛出現了上述某種症狀時,就應該及時到正規醫院眼科去就診,以免誤診或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四、眼底病的西醫療法與療效評價

  西醫對眼底病多限於對症治療和原發病治療。

  例如,對糖尿病或高血壓性視網膜病變、視網膜靜脈阻塞、視網膜靜脈周圍炎等眼底出血的患者首先要求其臥床休息,避免活動和精神緊張,做好血壓、血糖等的控制。早期以止血劑為主,血止後可用纖溶製劑、抗血小板聚集劑等方法治療,促進瘀血吸收,對出血較重的有新生血管或增殖性病變及其它併發症的病例,必要時採取鐳射光凝和玻切治療,這些療法在臨床運用中有一定的效果,但對於恢復視力遠不理想。且受適應症限制不便普遍採用。

  對於缺血性眼底病,如缺血性視神經病變、視網膜動脈阻塞等一般只能針對其原發病因進行對症治療,如抗炎、降脂、擴張血管、營養神經或手術救治等,因受到治療時機和適應症的限制,遠期療效欠佳,對提高視功能療效不甚理想。視神經萎縮、視網膜色素變性以往被西醫認為是不治之症,近年來有人正在探索視網膜移植、電子眼技術的可行性,尚處於實驗研究階段。

  對於葡萄膜炎、視神經炎、視網膜炎等與感染和自身免疫有關的眼底病疾患,多采用非特異療法,如區域性的散瞳、激素或非激素性消炎劑點眼治療,以及全身應用激素、免疫抑制劑、抗生素治療,雖有一定的臨床療效,但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嚴重的副作用。特別是葡萄膜炎,它不僅是北方地區多發性眼病和重要致盲性眼病之一,且治療上棘手,纏綿難愈,臨床上常用皮質類固醇藥物治療,雖能取得一定療效,但存在停藥後激素“反跳”致疾病反覆發作特點,長期應用會產生較明顯的副作用,如激素性青光眼和白內障,低血鉀症和高血壓、應激性潰瘍、腎上腺皮質功能紊亂┅┅等等一系列併發症。因此嘗試從中醫中藥角度尋找治療疑難眼底病的有效方法以彌補西醫藥物療法之不足,已成為中醫眼科領域研究探討的重要課題。

  五、中醫藥治療眼底病的方法與優勢

  中醫學的基本特點就是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中醫眼科學是中醫藥寶庫中的重要瑰寶,眼底病屬於中醫眼科學“瞳神疾病”範疇,現代中醫眼科揚長補短,藉助現代眼科檢查手段來更明確地進行診斷,更加有針對性的治療。現代眼底病檢查診斷技術的提高,帶動了中醫眼科臨床思維模式的改變,豐富了臨床診療方法。

  當今中醫臨床廣泛應用的辨病辨證雙重診斷的思維模式將眼底病變的病灶改變納入了辨證的範圍,眼底病變在眼底鏡或其它儀器下猶如外眼病一樣歷歷在目,視網膜水腫、滲出、出血、和血管形態改變乃至功能狀態都一目瞭然,並能以中醫理論為基礎,判定陰陽、表裡、寒熱、虛實,把區域性病變和全身症狀有機的結合起來進行深入辨證分析,根據眼與臟腑、經絡、氣血的關係,患者的機體狀況,個體差異,因人、因地、因時制宜,制定相應的治則治法,“急則治其標”
,“緩則治其本” ,或“標本兼治”
,採用中藥內服、外用、鍼灸(眼針、耳針、頭針、體針)、按摩、及理療等多種治法,達到清熱解毒、祛風除溼、疏肝理氣、止血化瘀、通經活絡、軟堅散結、益氣養血、補益肝腎、滋陰降火、通竅明目之功。辨證論治包含扶正祛邪和調整機體狀態兩個方面,是綜合性治療方法;針對病因和發病主要環節的治療方法是特異性治療;針對病人痛苦的治療是對症治療,這三者相輔相成,發揮互補作用和組合作用,糾正其他藥物或療法的毒副作用,取得最佳綜合療效。

  臨床實踐證明,中醫中藥治療出血性眼底病具有止血不留瘀,祛瘀不傷正,延緩增殖性病變形成,減輕鐳射治療對眼底的損傷,避免出血反覆發生的優勢;針刺聯合中藥治療缺血性眼底病更是獨具特色,具有抗炎、鎮靜、解痙、補氣養血、調整陰陽、活血化瘀、調節免疫功能、改善微迴圈、增強視細胞活性、提高視神經的興奮和傳導功能等方面作用,從而對保持和提高視力、擴大視野範圍、改善病情、阻止疾病進展方面有著特定的臨床意義。對於炎症性眼底病而言,中醫中藥療法不僅具有確切的抗菌消炎、抗病毒作用,而且還有類似激素、免疫調節劑、免疫抑制劑的作用,可以減少這些西藥的用量及其毒副反應。

  綜上所述,中醫藥治療眼底病有著獨特的優勢,中西醫結合可以有效的彌補西醫治療之不足,提高眼底病的臨床綜合療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