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說明的是,不是所有的腦萎縮都需要治療,不是所有的腦萎縮都有病理意義。現在出現一種現象,人為誇大腦萎縮的病理後果,使很多人產生恐懼,這一點要澄清的。在下面我們要談到那些腦萎縮不需要治療,也沒必要產生恐懼。
腦萎縮是指由於各種不同原因導致腦組織本身發生器質性改變而產生的萎縮。腦萎縮包括小腦萎縮和大腦萎縮。可發生在任何年齡段,50歲以上多發,病程可達數年至數十年,男性發病多於女性。腦萎縮有瀰漫性腦萎縮(包括皮層萎縮、小腦萎縮、皮層、小腦、腦幹萎縮)及侷限性腦萎縮(多見於侷限性腦器質性病變後如外傷、血管病、顱內侷限性感染後等)。因其病因複雜,起病緩慢,不易被發覺,病程長,進展緩慢,而且可能萎縮逐漸加重,有的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才被發現,絕大多數是體檢時發現的。
另有一大部分患者,體檢或做頭部CT或MRI檢查時發現,多是大腦萎縮,主要表現為雙側額葉、頂葉輕度萎縮,這類萎縮患者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但易被告知腦萎縮,患者產生較重的心理負擔。
病因
產生腦萎縮的病因較多,最常見的因素是腦血管長期慢性缺血而造成的。腦組織處於慢性缺血、缺氧狀態,腦細胞形態及功能必將受到影響,即形成腦萎縮。病理可見腦回變平,腦溝增寬,腦室腦池擴大,腦重量減輕。多見大腦皮質萎縮,因部位和涉及範圍不同又可分為侷限性和瀰漫性腦萎縮。外傷也是常見的病因之一,多見枕部重創,患者雙側或單側額葉損傷後出現萎縮。
臨床表現
腦萎縮的臨床表現可分為大腦機能衰退和痴呆等智慧減退兩大類,主要與腦萎縮發生的部位及程度有關。
腦萎縮症狀,其中瀰漫性大腦皮層萎縮以痴呆、智慧減退、記憶力減退、性格改變、行為障礙為主。小腦萎縮以語言障礙及肢體、軀幹形體的協調性差和震顫為主。
1、全身症狀
病變早期,患者常出現頭暈頭痛,腰膝痠軟,手足發麻,耳鳴耳聾;漸至反應遲鈍,動作遲緩,喃喃自語,答非所問。在軀體方面,常表現為老態龍鍾,發白齒落,面板乾燥,色素增生,甚或可見偏癱、癲癇,或共濟失調,震顫等,神經系統症狀可能存在,也可能缺失。
2、記憶障礙
特別是近期記憶缺損發生較早較明顯,患者對今天、昨天等事物記憶明顯不足,如經常失落物品,遺忘已應諾的事等。隨著病情發展,漸至遠期記憶力也受損。
3、性格行為的改變
性格改變常為本病的早期症狀,患者變得落落寡合,不喜與人交往,或表現為沒有理想、慾望、對子女親人缺乏感情;生活習慣刻板怪異,性格急躁,言語增多。
4、智慧減退、痴呆
表現為理解、判斷、計算能力等智力活動全面下降,不能適應社會生活,難以勝任工作及家務;漸至不能正確回答自己的姓名、年齡、進食不知飢飽,出門後不識歸途,收集廢紙雜物視為珍寶。病至後期,終日臥床,生活不能自理,不別親疏,大小便失禁,發言含糊,口齒不清,雜言無章,終至完全痴呆。
影像檢查
通過CT及MR等影像學檢查可發現腦組織體積減少、腦室擴大。如果大腦萎縮可見腦皮質與顱骨板間隙增大,大腦溝增寬增深、腦回變平縮小,側腦室及第三腦室擴大,側腦室前後角周圍密度減低。小腦萎縮時可顯示小腦紋理粗重,體積縮小影像呈現分枝樹葉狀,小腦周圍腔隙低密度已增大,第四腦室擴大。如果有橋腦橄欖體萎縮在影像上可見腦幹變細狹窄,周圍腔隙小加寬、橄欖體變偏平或縮小。
治療
我們上面提到,一部分腦萎縮是非病理性腦萎縮,臨床上沒有產生記憶力衰退、動作笨拙等行為異常,患者年齡偏小,一般都在40-50歲間,沒有明確的發病病因,只是影像學表現有輕度的額葉、顳葉、頂葉萎縮,這類患者不需要治療。
針對病理性腦萎縮,換句話說,臨床產生症狀者,並以治療是重要的,另外可進行功能訓練等康復治療。這類方法不同也較多,各地都有特點,不在此贅述。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