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血管病外科 主任醫師 王巨集磊

  腦動脈壁的侷限性囊性擴張。病因多為先天性畸形,其次是感染和動脈硬化。發病的高峰年齡在50~54歲,女性發病率比男性略高。動脈瘤的位置以頸內動脈顱內段居多,其次為大腦前動脈和大腦中動脈,大腦後動脈較少見。

  簡介

  腦動脈瘤Brain Aneurysm;Cerebral Aneurysm

  症狀階段

  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多為首發症狀,約佔80%~90%。常在勞累或激動時突然頭痛、噁心、嘔吐、頸項強直或部分意識障礙,經腰穿可見腦脊液為血性。因出血量的多少和動脈瘤位置的不同,可有特定性神經體徵,如頸內動脈-後交通動脈瘤出血,可有同側的動眼神經麻痺(眼瞼下垂、眼球運動受限、瞳孔散大);若出血量多形成巨大血腫,病人短時間內可以死亡。

  典型發作

  發病典型者,臨床診斷不難,經CT掃描可定側,血管造影即可確診。在檢查中應積極穩妥,病情較輕者應早期造影。

  治療時間

  多在第二次血管瘤破裂之前行動脈瘤頸夾閉手術。手術死亡率已下降到5%或0的水平。病情危重者多行保守治療,預後差。

  疾病病因

  原因一

  動脈壁先天缺陷學說認為,顱內Willis環的動脈分叉處的動脈壁先天性平滑肌層缺乏。動脈壁後天性退變學說則認為,顱內動脈粥樣硬化和高血壓.使動脈內彈力板發生破壞,漸漸膨出形成囊性動脈瘤。

  原因二

  此外,身體的感染病灶如細菌性心內膜炎、肺部感染等,感染性栓子脫落,侵蝕腦動脈壁而形成感染性動脈瘤;頭部外傷也可導致動脈瘤形成。但臨床均少見。

  腦動脈瘤是腦內動脈血管壁的區域性存在特別薄弱的區域,在長期血流衝擊下,逐漸向外膨脹,形成像小氣球樣的血管瘤。區域性的血流壓力越大,動脈瘤發生破裂的危險越高。當發生破裂時,血液進入周圍組織。有時候,動脈瘤雖然沒有破裂,但因為體積的增大,可以壓迫附近的神經,從而造成相應的症狀。右圖是血管造影中的動脈瘤影象。

  導致原因

  1、以下原因可能導致動脈瘤:

  2、高血壓或腦內動脈硬化

  3、腦血栓形成

  4、某些型別的感染(也叫做細菌性動脈瘤)

  5、頭部的創傷

  6、遺傳

  7、吸毒如可卡因

  腦動脈瘤病理生理

  組織學檢查發現動脈瘤壁僅存一層內膜,缺乏中層平滑肌組織,彈性纖維斷裂或消失。瘤壁內有炎性細胞浸潤。電鏡下可見瘤壁彈力板消失。巨大動脈瘤內常有血栓形成,甚至鈣化,直栓分層呈”洋蔥”狀。動脈瘤為囊性,呈球形或漿果狀.外觀紫紅色,瘤壁極薄,術中可見瘤內的血流旋渦。瘤頂部更為薄弱,98%的動脈瘤出血位於瘤頂。破裂的動脈瘤周圍被血腫包裹,瘤頂破口處與周圍組織粘連。

  依動脈瘤位置將其分為:

  ①頸內動脈系統動脈瘤

  約佔顱內動脈瘤的90%,包括頸內動脈-後交通動脈瘤,前動脈-前交通動脈瘤,中動脈動脈瘤;

  ②椎基底動脈系統動脈瘤

  約佔顱內動脈瘤的10%,包括椎動脈瘤、基底動脈瘤和大腦後動脈瘤。 動脈瘤直徑小於0.5cm屬於小型,直徑在0.6―1,5cm為一般型,直徑在1.6―2.5cm屬大型,直徑大於2.5cm的為巨大型。直徑小的動脈瘤出血機會較多。顱內多發性動脈瘤約佔20%,以兩個者多見,亦有三個以上的動脈瘤。

  體徵和症狀

  腦動脈瘤在發生破裂之前可以不引起任何症狀,但約有半數的病人在動脈瘤發生大量出血之前有警兆症狀,其中最常見的症狀是由動脈瘤小量漏血所造成的突發劇烈的頭痛,猶如頭被棒子重擊一般;其次是因動脈瘤增大壓迫鄰近神經組織而引起症狀如眼瞼下垂、一側眼睛睜不開、複視、偏盲、視力喪失以及面部疼痛等。

  另外亦有因血管痙攣而出現缺血癥狀如頭暈等。因此疑似上述的警兆症狀出現時,應找神經外科醫師診治,腦動脈瘤出血前的診治是減少死亡率和致殘率的最佳方法。

  一旦腦動脈瘤發生破裂,通常出現突發劇烈的頭痛,這種頭痛是瞬間且未曾經歷過的頭部猶如晴天劈裂樣的劇烈疼痛,而不是一點一點慢慢的頭痛;這種頭痛可向頸肩、腰背和下肢延伸,並伴有噁心,嘔吐,面色蒼白,全身出冷汗,半數以上出現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輕者短暫神志模糊,重者昏迷逐漸加深,嚴重時病人可因發生腦疝而喪命。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病人可能以突發劇烈的頭痛為唯一的發病症狀,因此對此情況必須作進一步檢查以排除腦動脈瘤破裂出血。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