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主任醫師 張豔平

  中醫膏方,也叫膏滋藥。是一種具有營養滋補、治療和預防等綜合作用的中藥內服制劑,是中藥丸散膏丹等常用劑型之一。近代名醫秦伯未對膏方做過高度的概括:膏方者,蓋煎熬藥汁成脂液,而所以營養五臟六腑之枯燥虛弱者,顧俗亦稱膏滋藥。

  膏方歷史悠久。最初起源於外用膏劑。在先秦時期的《山海經》中記有用羊脂類藥治療面板皸裂,可謂早期膏方的雛形。在另一部出土的漢代《五十二病方》以及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都有膏方的記載。而此時這種膏方多指外用劑。在漢代《金匱要略》中明確指出外用的叫“膏方”,內服的叫“煎”,比如大烏頭煎,用來治療寒疝繞臍痛,可謂是內服膏方的最早記載。到了唐代,膏方已用於滋補強身,比如杏仁煎、枸杞煎。此時期內服膏方仍然叫做“某某煎”,但已由治療向養生延伸。宋代,內服膏方的命名已出現“煎”向“膏”過度,用途亦更加廣泛,並以內服為主,如瓊玉膏,用人蔘、生地、茯苓、白蜜煉成,是一直沿用至今的名方。到了金元時期至明代,內服膏方的稱謂才正式改為“膏方”,製作工藝也日漸完善,標誌著膏方發展到了成熟階段,而此時已從藥用發展到膳食調養,具有“延年益壽,填精補髓,發白變黑,返老還童”的作用。如天門冬膏、龜鹿二仙膏。至清代,膏方已廣泛用於內外婦兒各科,上至宮廷,下至民間,此時期在膏方的製作上有了嚴格的規定。

  現代膏方的發展更是快馬加鞭,近年來在南方比如上海南京等各大醫院、藥店開展得如火如荼,一時出現了膏方熱,近兩年才出現膏方北進,從疾病調理到養生防病,使更多人受益。廣泛用於內外婦兒等各科。依據《黃帝內經》提出中醫的根本理論,也是養生的基本理論“不治已病治未病”,膏方已成為“治未病”工程的重要內容,達到“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瘥後防復”。在治未病理論的指導下,中醫把人的體質分為九種: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溼質、溼熱質、血瘀質、氣鬱質、特稟質。可以根據這些不同的體質利用膏方辨體調養。對於各種反覆發作的疾病,在未發之前進行辨證施治,比如痛經、反覆感冒,在疾病未發之前提前治療。而對於像阻塞性肺病一定要提早治療,防止病情進一步加重,達到已病防變的目的。

  服用膏方四季皆宜,但以冬季為主。一種方法是從每年的立冬開始至次年的立春結束,一種是從冬至一九第一天開始至六九結束,一般服用30-50天左右。為什麼膏方多在冬季服用呢?中醫認為自然界的規律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冬三月,此為閉藏”,到了冬季萬物潛藏,人體的陰精陽氣也潛藏體內,陽氣內斂,消化功能比較好。此時進補易於吸收,從而使體質得到全面增強,能益陰精補陽氣,扶正固本。俗語說“冬令進補,來年打虎”,也就是說冬天服用膏方,到了來年春季,陽氣生髮之時,你已經未雨綢繆,機體健壯,不生病或少生病,達到治未病的作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