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外科技術發展的方向為微創化和智慧化,在達到與傳統開放手術相同或更好的手術效果的前提下儘可能地減少手術創傷已經成為新的趨勢。 隨著脊柱基礎理論、生物力學研究、脊柱外科技術與器械的發展和進步,脊柱微創手術適應證逐漸擴大,其中內窺鏡技術更是促進了微創脊柱外科的發展。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脊柱外科常見疾病,疼痛發生機制主要包括: 機械壓迫機制、炎症化學性刺激、自身免疫反應等。雖大多可通過保守治療治癒,但仍有 10%~20% 的患者需要手術治療。長期以來大多采用開放手術治療,開放手術存在創傷較大,對骨性結構破壞較多,影響脊柱穩定性,術後瘢痕粘連嚴重可致腰痛復發,以及患者康復時間長等問題。隨著微創脊柱外科技術的不斷改進和發展,以及先進手術裝置如鐳射、射頻和導航技術的臨床應用,越來越多的微創技術應用於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與傳統開放手術相比,微創治療具有創傷小、療效確切、併發症少、不破壞脊柱穩定性、患者痛苦少、恢復快等優點,深受醫患雙方歡迎,已成為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新趨勢。一些微創方法如臭氧、膠原酶注射、經皮鐳射髓核消融等採用髓核中心減壓,致突出物回縮,最終受壓部位間接減壓,使得症狀緩解,但突出壓迫部位不能完全消除,有時影像學的檢查顯示突出物仍然存在,復發的可能性增加。因此,這些技術難以防止病情復發,也難以維持遠期療效。武漢協和醫院骨科曾憲林
19 世紀80 年代,Parviz Kambin 和 Hijikata 首先開始應用工作管道進行椎間盤切除手術,之後在 1996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 批准脊柱內窺鏡系統使用。隨之,脊柱內窺鏡技術用於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被逐步開展 1998年Yeung 提出經椎間盤後外側 “安全三角區”入路,首先進入椎間盤組織,由椎間盤內向外切除椎間盤組織 (the inside-out intradiscal technique),內窺鏡視野下首先見到椎間盤內組織,減壓過程中見到是手術視野頂部的後縱韌帶,因此,手術操作相對簡單,不容易損傷椎管內的神經根, 硬脊膜囊和血管。其適應證為: 包容性椎間盤突出; 後縱韌帶下型椎間盤突出; 椎間孔內和椎間孔外的極外側型椎間盤突出, 對於合併椎間孔狹窄,可以先行椎間孔成形術,再進一步行椎間盤切除術。
2003 年 Hooglang採用椎間孔入路內鏡直視下 “由外向內”切除突出的椎間盤組織,同時可探查硬膜外間隙、側隱窩、椎間孔出口神經根和椎管內行走神經根,這一技術被稱為 TESSYS技術。該技術設計了一整套不同直徑的絞刀,逐級絞除部分上關節突前下緣骨質結構,擴大椎間孔。經椎間孔擴大成形後將手術工作導管直接置入椎管內,在椎間孔鏡的直視下經硬脊膜前間隙直接取出脫出或遊離的腰椎間盤組織,該技術可以處理任何突出或脫出於椎管內的髓核組織,可以直視下對神經根進行減壓,不破壞脊柱後方結構的完整性,保留了黃韌帶,減少了由於術後出血、粘連、瘢痕形成等引起的臨床症狀。
TESSYS 技術能清晰地辨認突出和變性的髓核組織、破裂的纖維環、受壓水腫的神經根和隨呼吸波動的硬膜囊。應用配套的手術器械可方便的進行病變髓核組織的摘除和神經根的減壓鬆解,手術視野清晰。應用可屈曲的射頻電極,不僅能消融突出和脫垂的髓核組織,還能對盤內退變的髓核組織進行熱凝成型,對破裂的纖維環進行修復,既保留了椎間盤的生理功能又減少了術後復發。尤其對做過一次手術需要翻修的病人,由於有瘢痕的粘連,後路手術難度較大,出血較多,經側路椎間孔鏡下技術可以避開後方的粘連及瘢痕,對神經根周圍進行減壓。
YESSTM系統與臨床常用的MED系統比較,有其自身的一些優點。首先,MED 系統採用的是經後方入路的內窺鏡技術,在置入內窺鏡過程中,需要穿過脊柱椎旁肌肉,主要是多裂肌,會對多裂肌等椎旁肌造成損傷,而 YESSTM系統採用的是經過椎間孔系統入路,避免了對椎旁肌的損傷。其次,不同入路對於椎間孔的減壓效果也不相同。Osman SG 等研究表明,採用後路入路對椎間孔減壓只能使椎間孔擴大34. 2% ,而經椎間孔入路卻可達到 45. 5% ,採用經椎間孔入路能夠獲得更好的減壓效果。第三,後路減壓由於對後方的椎板和小關節突造成一定的破壞,因而可能增加上下節段的活動度,具有潛在的導致腰椎失穩的可能,而經椎間孔入路則不會造成腰椎失穩。最後,經椎間孔入路能夠直視椎間孔的減壓,因而可以有效的保證減壓的徹底。由於 TESSYS 技術創傷更小,可以在局麻下病人清醒的狀態下完成,減少了神經根損傷的危險性,手術切口小,後方的結構破壞少,術中出血量少,可以讓病人更早的下床活動,縮短了康復時間。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