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疹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一種具有明顯滲出傾向的炎症性面板病,伴有明顯瘙癢,易復發,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病是面板科常見病,我國一般人群患病率約為7、5%,美國為10、7%。
一、病因與發病機制
溼疹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確。機體內因包括免疫功能異常(如免疫失衡、免疫缺陷等)和系統性疾病(如內分泌疾病、營養障礙、慢性感染、腫瘤等)以及遺傳性或獲得性面板屏障功能障礙。外因如,環境或食品中的過敏原、刺激原、微生物、環境溫度或溼度變化、日晒等均可以引發或加重溼疹。社會心理因素如緊張焦慮也可誘發或加重本病。
本病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目前多認為是機體內部因素如免疫功能異常、面板屏障功能障礙等基礎上,由多種內外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免疫性機制如變態反應和非免疫性機制如面板刺激均參與發病過程。微生物可以通過直接侵襲、超抗原作用或誘導免疫反應引發或加重溼疹。
二、臨床表現
溼疹臨床表現可以分為急性、亞急性及慢性三期。急性期表現為紅斑、水腫基礎上粟粒大丘疹、丘皰疹、水皰、糜爛及滲出,病變中心往往較重,而逐漸向周圍蔓延,外圍又有散在丘疹、丘皰疹,故境界不清。亞急性期紅腫和滲出減輕,糜爛面結痴、脫屑。慢性溼疹主要表現為粗糙肥厚、苔蘚樣變,可伴有色素改變,手足部溼疹可伴發甲改變。皮疹一般對稱分佈、常反覆發作,自覺症狀為瘙癢,甚至劇癢。
三、實驗室檢查
主要用於鑑別診斷和篩查可能病因,血常規檢查可有嗜酸粒細胞增多,還可有血清嗜酸性陽離子蛋白增高,部分患者有血清IgE增高,變應原檢查有助於尋找可能的致敏原,斑貼試驗有助於診斷接觸性皮炎,真菌檢查可鑑別淺部真菌病,疥蟲檢查可協助排除疥瘡,血清免疫球蛋白檢查可幫助鑑別具有溼疹皮炎皮損的先天性疾病,皮損細菌培養可幫助診斷繼發細菌感染等,必要時應行面板組織病理學檢查。
四、診斷和鑑別診斷
溼疹的診斷主要根據臨床表現,結合必要的實驗室檢查或組織病理學檢查。特殊型別的溼疹根據臨床特點進行診斷,如干燥性溼疹、自身敏感性皮炎、錢幣狀溼疹等;非特異者可根據臨床部位進行診斷,如手溼疹、小腿溼疹、肛周溼疹、乳房溼疹、陰囊溼疹、耳溼疹、眼瞼溼疹等;泛發性溼疹指多部位同時發生的溼疹。溼疹嚴重程度可根據其面積和皮疹的特點進行評分。
需與下列疾病鑑別: ① 應與其他各類病因和臨床表現特異的皮炎相鑑別,如特應性皮炎、接觸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淤積性皮炎、神經性皮炎等; ② 應與類似溼疹表現的疾病相鑑別,如淺部真菌病、疥瘡、多形性日光疹、嗜酸粒細胞增多綜合徵、培拉格病和面板淋巴瘤等; ③ 與少見的具有溼疹樣皮損的先天性疾病相鑑別,如Wiskott-Aldrich綜合徵、選擇性IgA缺乏症、高IgE復發感染綜合徵等。
五、治療:
主要目的是控制症狀、減少復發、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治療應從整體考慮,兼顧近期療效和遠期療效,特別要注意治療中的醫療安全。
1、基礎治療: ①患者教育:需要說明疾病的性質、可能轉歸、疾病對機體健康的影響、有無傳染性、各種治療方法的臨床療效及可能的不良反應等,指導患者尋找和避免環境中常見的變應原及刺激原,避免搔抓及過度清洗,對環境、飲食、使用防護用品、面板清潔方法等也應提出相應建議; ②避免誘發或加重因素:通過詳細採集病史、細緻體檢、合理使用診斷試驗,仔細查詢各種可疑病因及誘發或加重因素,以達到去除病因、治療的目的,如干燥性溼疹應治療使面板乾燥的因素,感染性溼疹應治療原發感染等; ③保護面板屏障功能:溼疹患者面板屏障功能有破壞,易繼發刺激性皮炎、感染及過敏而加重皮損,因此保護屏障功能非常重要。應選用對患者面板無刺激的治療,預防並適時處理繼發感染,對面板乾燥的亞急性及慢性溼疹加用保溼劑。
2、區域性治療:是虛疹臉療的主要手段。應根據皮損分期選擇合適的藥物劑型。急性期無水皰、糜爛、滲出時,建議使用爐甘石洗劑、糖皮質激素乳膏或凝膠;大量滲出時應選擇冷溼敷,如3%硼酸溶液、0、1%鹽酸小檗鹼溶液、0、1%依沙吖啶溶液等;有糜爛但滲出不多時可用氧化鋅油劑。亞急性期皮損建議外用氧化鋅糊劑、糖皮質激素乳膏。慢性期皮損建議外用糖皮質激素軟膏、硬膏、乳劑或酊劑等,可合用保溼劑及角質鬆解劑,如 20%-40%尿素軟膏、5%-10%水楊痠軟膏等。
外用糖皮質激素製劑依然是治療溼疹的主要藥物。初始治療應該根據皮損的性質選擇合適強度的糖皮質激素:輕度溼疹建議選弱效糖皮質激素如氫化可的鬆、地塞米松乳膏;重度肥厚性皮損建議選擇強效糖皮質激素如哈西奈德、滷米鬆乳膏;中度溼疹建議選擇中效激素,如曲安奈德、糠酸莫米鬆等。兒童患者、面部及面板皺褶部位皮損一般弱效或中效糖皮質激素即有效。強效糖皮質激素連續應用一般不超過2周,以減少急性耐受及不良反應。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如他克莫司軟膏、吡美莫司乳膏對溼疹有治療作用,且無糖皮質激素的副作用,尤其適合頭面部及間擦部位溼疹的治療。細菌定植和感染往往可誘發或加重溼疹,因此抗菌藥物也是外用治療的重要方面。可選用各種抗菌藥物的外用製劑,也可選用糖皮質激素和抗菌藥物的複方製劑。其他外用藥如焦油類、止癢劑、非甾體抗炎藥外用製劑等,可以根據情況選擇應用。
3、系統治療: ①抗組胺藥:根據患者情況選擇適當抗組胺藥止癢抗炎; ②抗生素:對於伴有廣泛感染者建議系統應用抗生素7-10d;③維生素C、葡萄糖酸鈣等有一定抗過敏作用,可以用於急性發作或瘙癢明顯者;④糖皮質激素:一般不主張常規使用。但可用於病因明確、短期可以祛除病因的患者,如接觸因素、藥物因素引起者或自身敏感性皮炎等;對於嚴重水腫、泛發性皮疹、紅皮病等為迅速控制症狀也可以短期應用,但必須慎重,以免發生全身不良反應及病情反跳; ⑤免疫抑制劑:應當慎用,要嚴格掌握適應證。僅限於其他療法無效、有糖皮質激素應用禁忌證的重症患者,或短期系統應用糖皮質激素病情得到明顯緩解後、需減用或停用糖皮質激素時使用。
4、物理治療:紫外線療法包括UVA1(340-400nm)照射、UVA/UVB照射及窄譜UVB(310-315nm)照射,對慢性頑固性溼疹具有較好療效。
5、中醫中藥療法:中藥可以內治也可以外治,應根據病情辨證施治。中藥提取物如複方甘草酸苷、雷公藤多苷等對某些患者有效。應注意中藥也可導致嚴重不良反應,如過敏反應,肝、腎損害等。
6.複診及隨防:本病易復發,建議患者定期複診。急性溼疹患者最好在治療後1周、亞急性患者在治療後1-2周、慢性患者在治療後2-4周複診一次。複診時評價療效、病情變化、是否需進一步檢查以及評價依從性等。對於反覆發作、持續不愈的病例,要注意分析其原因,常見的原因有: ①刺激性因素:由於面板屏障功能的破壞,新的或弱刺激原、甚至正常情況下無刺激性的物質也成為刺激原。注意治療用藥也可產生刺激; ②忽略接觸過敏原:忽略了家庭中、職業及業餘愛好中的某些接觸過敏原; ③交叉過敏:注意仔細檢查過敏原的交叉過敏原; ④繼發過敏:注意避免對藥物(尤其是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及化學物質(如手套中的橡膠乳)產生繼發過敏; ⑤繼發感染:面板屏障功能破壞,及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等的應用,易引起繼發細菌或真菌感染; ⑥不利因素:日光、炎熱的環境、持續出汗,寒冷乾燥均可使病情加重; ⑦全身因素:如糖尿病患者易瘙癢、繼發面板感染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