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腸套疊,俗稱“腸子打結”,是指一段腸管及其相應腸繫膜套入鄰近腸管腔內而造成腸梗阻。它是嬰兒時期的一種特有疾病。常見於2歲以內嬰幼兒,尤其是4-10個月的嬰兒最多見,隨著年齡的增長髮病率逐漸降低,男孩比女孩多2-3倍。春季是小兒腸套疊的高發季節。由於套入部位的不同,腸套疊可分為回盲型、回結型、回回結型、小腸型、結腸型及多髮型等多種型別,其中以迴腸末端套入結腸盲腸內的回盲型最為多見的,佔總數的50-60%。
寶寶如出現陣發性哭鬧、嘔吐、解果醬樣大便和腹部包塊,要警惕有沒有“腸打結”了。發生腸套疊後,每當一陣腸蠕動波把套入的腸管向前推進,腸繫膜被牽拉,腸套疊的鞘部就會發生強烈的收縮而產生劇痛,患兒就會突然出現哭鬧不安,並形成陣發性發作。嘔吐開始是反射性的,嘔吐物主要為乳汁、乳塊等胃內容物,以後的嘔吐可帶有黃綠色膽汁,1-2日後嘔吐物就可能是帶有臭味的腸內容物,這時腸管的梗阻已經非常嚴重了。當套入的腸管壁發生血液迴圈障礙,腸粘膜會出現滲血,血液與腸粘液混合後即形成一種果醬色粘性液體自肛門排出。70-80%的患兒還可在其腹部觸及形狀象臘腸的腫塊。所以一旦寶寶出現上述的四種症狀,就要高度警惕,寶寶的腸子是不是打結了,應馬上到醫院就診。
空氣灌腸和腹腔鏡微創治療使腸子打結的寶寶免受開刀之苦。寶寶一旦被懷疑為腸套疊,可首先行空氣灌腸,通過空氣灌腸,可以明確腸套疊的診斷,同時可將套疊腸管復位,達到治療的目的。在小兒外科技術力量雄厚的醫院,空氣灌腸復位的成功率高達90%以上。但空氣灌腸亦有發生腸穿孔的危險,而且有不少患兒由於腸管套疊時間太長(超過48小時)、存在腸管器質性病變(如小腸息肉、小腸憩室等)以及是少見的回回結型腸套疊等原因,使空氣灌腸失敗,或復位後反覆發生再套疊。對於這些病例,以往都需要開刀,即剖腹手術治療。自從開展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小兒腸套疊以來,這一狀況已經得到根本改變。只需在小兒腹壁上開兩個小孔放入腹腔鏡,即可在電視螢幕上清晰地觀察到寶寶腹腔內的情況。在電視腹腔鏡的監視下行空氣灌腸,可顯著提示其復位的成功率,並可將腸穿孔的發生率降至最低。如發現存在息肉和憩室等其他病變,可在腹腔鏡下給予及時治療,使患兒免受開刀之苦。
所以,可以肯定說:“腸子打結”的寶寶可以不開刀。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