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是特殊人群,具有與男性不同的生理特點和特殊的生理階段,體內雌性激素在女性的一生中階段性波動,影響著口腔內牙齦牙髓等組織,因此其口腔健康更具獨特性,更需要特別的口腔保健。
女性在不同時期,需要了解不同的保健方法,來保護口腔健康。在兒童時期,女孩一般比男孩出牙早,加之喜歡吃零食,故乳牙的齲齒髮病率女孩略高於男孩。乳牙患了齲病如不及時治療,很快會向深部發展,形成牙髓炎,繼而出現根間周圍化膿性炎症,由於恆牙胚正好位於乳牙根類的下方,恆牙胚如受到感染,發育必然受到影響,或導致恆牙形態異常,或使恆牙發育停止。因此,乳牙齲壞不早治,牙痛會妨礙兒童進食,頜骨因失去正常的生理刺激而發育不足,從而造成以後恆牙的排列不齊;同時影響孩子從食物中攝取足夠的營養,直接影響孩子以後的生長髮育。在這一時期,應注意教育孩子平日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2―3歲乳牙列形成後即應早晚刷牙,飯後漱口,尤其注重睡前刷牙及刷牙的正確方法;平衡膳食,多吃粗糧及蔬菜水果,在醫生指導下合理補鈣,可助口腔自潔,增強牙齒的堅固性;一旦發現窩溝處發黑,應及時帶孩子去口腔科診治充填;六齡牙萌出後應儘早行窩溝封閉。
到了青春期,女性卵巢開始分泌雌激素,牙齦作為雌激素的靶器官之一,對炎症的刺激反應性加強。這個階段,青少年沒有形成良好的刷牙習慣,加上一些口腔區域性因素,比如乳牙、恆牙替換,牙齒萌出,牙齒排列不齊、擁擠,以及戴各種正畸矯治器等,也會影響刷牙效果。如果不注意口腔衛生,極易出現牙齦腫脹、充血、肥大、滲血等現象,稍微受到碰觸或用力吸吮即出血,並伴有疼痛,這即是青春期牙齦炎。如果病變發展嚴重,可出現青少年牙周炎,牙周組織被病菌侵害、破壞的進展非常迅速,3-5年內即可出現牙齒鬆動和移位,重者20歲左右就面臨拔牙。據統計,青少年牙周炎的發病率女性比男性高出3-5倍。對青春期牙齦炎的最基本治療方法,是去除牙菌斑及其它區域性刺激因素,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養成飯後刷牙的習慣。只有及早干預,適當地進行護理和保健,才能較好地控制病情,不致於進一步發展。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替牙期和牙齒萌出的過程中,牙齒排列不齊、擁擠的患者不但要進行正畸矯治,在正畸時還要注意選擇配戴有利於控制牙菌斑,對牙齦組織刺激小的矯治器,並用特殊設計的牙刷刷牙。而且每次吃過食物之後都要刷牙,以清除殘留在牙面上、牙縫間以及正畸矯治器上的食物殘渣。
在月經期前,有些女性會出現牙齦出血紅腫等經期牙齦炎,一旦月經開始便好轉,有些女性會有和月經週期有關的、反覆發生的口腔潰瘍、皰疹、唾液腺尤其是腮腺腫脹。女性在月經期的血液凝固性降低,不適合拔牙或做其他各種手術,否則可能發生大出血。另外,月經期間女性的痛覺神經比較敏感,全身抵抗力相對較差,所以月經期治療牙病常感到疼痛,而且容易發生感染。因此,女性最好不要在月經期治療牙病。 妊娠期和哺乳期是女性身體劇變的另一個時期,妊娠會使女性體內雌性激素,主要是孕酮的水平大大增高,導致牙齦對炎症的刺激反應比平時更為激烈,許多原本患有牙齦炎的患者,通常在懷孕2-3個月內會出現牙齦增生、高度紅腫、極易出血的現象,出現妊娠期牙齦炎,有的甚至會長出黃豆至拇指大小的妊娠牙齦瘤。在分娩後,隨著體內孕酮水平的降低,炎症會有所消退,但區域性菌斑不清除,就無法恢復健康的狀態,進而引發牙齦萎縮。研究證實,重度牙周炎的女性生出低體重兒、早產兒的機率,較健康女性高5-7倍。因此,為了母嬰的健康,準備懷孕的女性,都應該到醫院做一次較為全面的口腔檢查及護理,接受口腔健康預防措施的指導,有效控制牙菌斑。在懷孕初期,胎兒器官尚在分化,容易受到消炎藥、麻醉藥等影響,不宜接受治療。懷孕第四至六個月較適合接受牙科治療,以免在懷孕末期或生產後發生更多的齲齒與牙周病。像普通的洗牙、根管治療、補牙和簡單拔牙,在此期間是可以進行的,但是要儘量避免接受X光照射檢查。懷孕最後三個月,子宮較敏感,易受到外界刺激而收縮,也不適合接受治療。懷孕初期拔牙易引起流產,而懷孕後期拔牙易誘發早產。懷孕後應注意飲食營養,特別是鈣、磷、維生素C和D的攝取,少吃甜食和酸性食物。
女性在45歲以後,隨著絕經期來臨,骨鈣的丟失加速、激素水平急速下降,導致口腔牙齦免疫機能大幅下降,從而令牙周炎有了可乘之機,易出現牙齦萎縮,牙槽骨外露等現象。因此,女性在這個階段,不僅需要注意攝取足量的鈣質,加強運動,以延緩骨鈣的丟失速度;同時,還應及時補充口腔及牙齦的營養,保持口腔對各種牙齦、牙周炎症免疫機能的活力。可採取牙齦按摩的方法來防止牙齦萎縮,減輕牙齦萎縮的程度,促進牙齦的血液迴圈。如果牙齒磨損、遇冷、熱刺激產生疼痛,應及時治療,最好使用脫敏牙膏或防酸牙膏,並儘量避免咀嚼油炸和堅硬的食物。
在女性的一生中,有許多需要用心關護的特殊時期,要付出更多的關愛和照顧,女性應定期檢查,定期保健,更多關心自己的口腔健康。在各個特殊的生理階段,更要注意口腔衛生,飲食均衡,才能做到有效預防各種特殊生理期的口腔疾病,做到口腔健康一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