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息肉樣病變(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是泛指膽囊壁向腔內呈息肉狀生長的所有非結石性病變總稱。在我國,隨著B超技術的廣泛普及,膽囊息肉樣病變檢出率越來越高,其臨床、病理特點和手術時機選擇得到廣泛的研究。
大多數膽囊息肉的症狀與慢性膽囊炎相似,主要表現為右上腹輕度不適,伴有結石時可出現膽絞痛,但也有相當數量的患者並無症狀,只是在做健康體檢時才被發現。一般認為,膽囊息肉是膽囊癌的誘發因素,近些年來國內外也有許多關於膽囊息肉癌變的報道,尤其在伴有結石時,癌變機率會明顯提高。
膽囊息肉具有以下特點:
( 1)隨著人類飲食結構多樣化和飲食節律非常化及環境汙染的加劇,膽囊息肉的發病率逐漸增高,如:高膽固醇飲食、長期酗酒、過多進食刺激性飲食,飲食規律紊亂,如:早餐不吃好或不吃早餐、晚餐過盛、過多等不良飲食習慣,……等等都和膽囊息肉的形成有直接和間接的關係,從而孕育了膽囊息肉的第一個特點,即發病率逐漸增高。
(2)隱蔽攻擊性強:膽囊息肉多無症狀,85%以上的患者都是在例行體檢中發現,而CT和核磁共振中難以發現3-4mm以下的息肉; 無症狀型膽囊息肉給人們造成的假象是不痛不癢、身無百病、無須治療,而當症狀併發或性質改變時,往往給造成意想不到的痛苦和無可挽回的傷害;另外,非專科醫院的醫生對此病認識不清、或不認識、或不重視,從而造成了膽囊息肉在診斷和認知上的盲點和診斷治療的真空帶,形成了膽囊息肉寬闊的隱藏空間。
(3)癌變率高:膽囊息肉的致命殺傷力在於突發癌變。由於形成的膽囊息肉的性質不同,癌變率逐漸增高。而在癌變中或癌變後,許多膽囊息肉患者沒有不適的感覺,息肉在不知不覺中發展、癌變。
目前診斷膽囊息肉的主要手段是超聲檢查,對<5mm者的檢出率可達90%以上,診斷的靈敏度和準確率均較高。但B超檢查對本病的診斷、定性及鑑別診斷又有一定侷限性和假陰性率。如當病變小且位於膽囊頸部時,或伴有膽囊結石時易造成漏診,且對定性和鑑別亦有一定困難。
手術是膽囊息肉根治的方法,但並非所有膽囊息都需手術治療。因其病變型別不同,大小不一,疾病轉歸亦不盡相同,因此其手術適應症各家掌握也不一致。對於有一下特徵的膽囊息肉患者,應該積極手術治療:
(1)單發病變,大於8mm,蒂粗大者,尤其是位於膽囊頸部,年齡大於50歲;
(2)多發病變,伴有膽囊結石,有症狀,年齡大於50歲;
(3)單發病變,小於5mm,無症狀,年齡小於50歲,允許觀察、隨訪;病變增大或形態有變化則應手術治療;
(4)多普勒彩超檢查病變有豐富血供提示為惡性新生物;
(5)腫瘤標記物測定值明顯升高且除外其它胃腸道腫瘤者;
(6)膽囊息肉樣病變,有明顯症狀且反覆發作者;
(7)對直徑小於5mm無症狀病人應間隔3到5個月隨訪檢查。一旦病變增大或症狀明顯亦須行手術治療。
膽囊息肉的預防同膽結石的預防相似,即飲食要規律、早餐要吃好,多吃低膽固醇飲食,以及蔬菜、水果。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