脣隱裂又叫微小型脣裂,在常規分裂上屬於不全脣裂的範疇。Yuzuriha和Mulliken將單側隱性脣裂按照畸形程度分為Minorform、Microform和Mini-Microform三類。分類的依據是雙側脣峰至鼻小柱底部中點的高度差。
高度差>3mm者為Minorform脣隱裂;
高度差<3mm< span="">者為Microform脣隱裂;
高度差為0者為Mini-Microform脣隱裂。
這種分類依據並沒有考慮患側裂緣脣峰點和健側裂緣脣峰點的水平落差,於是準確地說,應該是健側脣峰點和健側裂緣脣峰點到鼻小柱底部中點的距離高度差更為準確。
一般來說,Minorform脣隱裂可採用旋轉-推進並聯合紅脣部單臂Z改形術進行整復,但切口及手術範圍較不全脣裂可適當減小。
Microform脣隱裂採用單臂的Z改形術,並注意人中的再造。需要強調的是,在進行設計單臂Z改形術時,下降健側裂緣脣峰的橫切口應儘量靠近白線,最好不要>1mm,如是才能讓此術痕更為隱蔽。
Mini-Microform脣隱裂,因為雙側脣峰位於同一平面,可以直接採用梭形切口進行關閉。
對於鼻畸形相對明顯的患兒,採用鼻底部梭形切口或“V-Y”推進法修復鼻畸形。
而口輪匝肌的重建,可以通過前庭粘膜肌肉切口徑路進行整復,也可待患者長大後,確認有人中嵴凹陷的具體情況後再行手術修復。
在臨床上,患者父母常常會和醫生討論“內切”或“外切”的問題。其實這種“內切”或“外切”的概念是不確切的。也許,他們認為的“外切”就是常規的脣裂修復手術,“小外切”就是小的Z改形術或梭形切口,那麼“內切”又是什麼呢,至今我也不是太明白。因為單純的紅脣口腔粘膜(不包括乾性粘膜,因為乾性粘膜就是“外切”了)切開是解決不了脣隱裂畸形的問題的,即便通過口腔粘膜的切口的徑路整復了口輪匝肌。但瞭解患者“語言的含義”對醫患間的溝通是有必要的。
個人認為,對於脣隱裂的修復就像二期整復手術一樣,要根據畸形的特點來進行設計,但又不象二期整復那樣多變。脣隱裂的畸形特點還是有其規律性的,於是在設計上還是應該遵循一定規則的。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