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叉神經痛
人神經系統分周圍神經和中樞神經,其中,周圍神經包括與腦相連的腦神經和與脊髓相連的脊神經。腦神經共有12對,三叉神經為第五對,包括支配頜面部感覺的感覺成分和支配嘴嚼的運動成分。
三叉神經痛是指在三叉神經分佈區域內出現的陣發性電擊樣劇烈疼痛,不超出三叉神經分佈範圍,常侷限於一側,多累及一支,以第二、三支最常受累。疼痛呈發作性電擊樣、刀割樣、撕裂樣劇痛,突發突止。每次疼痛持續數秒至數十秒種。發作間歇期逐漸縮短、疼痛逐漸加重。發作頻繁者可嚴重影響進食和休息。 疼痛發作常由說話、咀嚼、刷牙、洗臉等動作誘發,甚至風吹或響聲也能引起發作。有些病人觸控鼻旁、口周、牙齦、眉弓內端等區域即可引起疼痛發作,這些敏感區域稱為“扳機點”或“觸發點”。發作時可伴有同側面肌抽搐、面部潮紅、流淚和流涎,故又稱痛性抽搐。疼痛發作時病人常用手揉搓同側面部,久而久之面部面板變得粗糙、增厚、眉毛脫落,還有因不敢吃飯、洗臉、不修邊幅,病人常常顯得消瘦、面容憔悴、蓬頭垢面、情緒抑鬱。
二、舌咽神痛
舌咽神經為第九對腦神經,舌咽神經痛是一種出F於舌咽神經分部區的陣發性劇痛。疼痛特點和三叉神經痛相似,疼痛發生在一側舌根、咽喉、扁桃腺、耳根部及下h後部,有時以耳根部疼痛為主要表現。常由吞嚥、說話、咳嗽或打哈欠誘發。也往往有板機點,多在咽後壁、扁桃體、舌根等處,少數可在外耳道。發作間歇期無任何異常,但由於懼怕誘發疼痛而不敢進食,患者常有消瘦、脫水、喉部痙攣感、心律不整及低血壓性昏厥等症狀。
三、面肌痙攣
面肌痙攣亦稱面肌抽搐或偏側面肌痙攣症,是第七對腦神經---面神經受激惹而引起。多為一側,很少為雙側。表現為眼瞼緊閉,口角歪斜,一次抽搐歷時數秒,長者數分鐘,間歇期長短不定,發作時患者心煩意亂,視物不清,偶有面部痠痛、鼻塞和頭痛。一般睡眠中不發作,但也有少數病人在睡中照常抽動,影響睡覺。發作越來越頻繁,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
四、三叉神經痛、舌咽神經痛、面肌痙攣的病因
三叉神經痛、舌咽神經痛和麵肌痙攣三者不僅在表現上有很多相似之處,而且在病因上也相似。根據病因均可分為特發性與繼發性兩種。
繼發性者多由於這些神經上長有腫瘤或有炎症而引起。
凡查不出病因者,統稱為特發性,特發性者多數。但事實上這些所謂的特發病例並非無病因。早在1966年美國醫生Jannetta就提出了微血管壓迫學說。即在這些神經出腦幹的根部被走行的微小血管壓迫而引發神經功能紊亂,從而引起神經痛或面肌抽搐。這一學說已為大量臨床實踐所證實,並對這些疾病的治療產生著重大影響。
五、微血管減壓術
需要全麻。在耳後作一縱切口或橫切口,長約5cm。在乳突後開一個小骨窗,直徑約2cm,切開腦膜,在顯微鏡下進入橋小腦角,找出相應神經出腦幹的地方,細心尋找壓迫神經根部的小血管,可用Teflon或絛綸等材料隔墊開。此手術相對於其他治療方法如射頻熱凝、無水酒精破壞、注射肉毒等治療方法,優點是針對病因治療,不破壞神經的完整性。所以目前只要一般條件可以,能耐受手術,主張優先選擇此方法,此方法治療效果肯定,複發率低,且在有些復發病例,尚可再次手術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