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未育女性對避孕的態度及誤區
人工流產導致繼發不孕[9]最常見原因是雙側輸卵管阻塞,佔65.6%,其次是排卵障礙,佔16.2%,第三位是宮腔粘連,佔8.1%。而導致這些結果的病理基礎是流產破壞正常的防禦機制,引起子宮內膜的損傷、感染、內膜纖維化等表現,引起盆腔炎(PID)、創傷性宮內粘連(IUA)。
而盆腔感染與輸卵管阻塞密切相關(OR=4.44),PID使異位妊娠危險增加8-10倍,對女性身體特別是生殖健康造成很大危害,尤其是重複流產危害更甚;而人工流產後女性生育能力恢復迅速,流產後第1個週期,83%的女性就可恢復排卵,因此人流後避孕就是未育女性迫切的要求。
事實上,在經歷一次意外的非意願性妊娠後,絕大多數育齡婦女都十分注意避孕,如果說第一次人流是因為未重視避孕,那麼,導致重複流產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則是對避孕方法的錯誤使用。
未育女性最常使用的避孕方式是避孕套和口服避孕藥(OC),在意外妊娠中未採用避孕方式的也不在少數。據報道,人工流產的主要原因:未避孕的比例高達50.3%;有避孕措施失敗者中,避孕套佔42.1%,口服避孕藥(OC)佔14.9%,不能堅持和正確使用宮內節育器(IUD)佔22.8%,其他(安全期和體外排精)15.3%。
在北京、長沙大連的一項對人工流產者得調查也指出[4],47.7%的人未使用任何避孕方式,53.3%的人避孕失敗,前三位的避孕方法分別為避孕套(26%)、安全期(24.4%)、體外排精(21.5%)。
未生育女性使用IUD避孕的極少,對IUD瞭解也不多。一項對IUD瞭解情況的調查顯示,44名14-24歲女性中,有性生活史佔84%,聽說過IUD佔40%,曾經使用過IUD的僅有1人。
2、未育女性人流後需提倡主動避孕
隨著性生活年齡提前及生育計劃推後,女性提出了主動避孕的口號,通過自身的行為保護自己免受流產的侵害。她們需要一種長效,不影響性生活,不影響今後生育的避孕方式。
避孕套的選擇
避孕套避孕是目前使用最多同時是唯一被證實可在性病、艾滋病的預防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避孕方式。它操作簡單,特別是在不安全的性交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效果受使用狀況影響。在避孕人群中,65%的人曾使用過避孕套,但堅持正確使用的僅9.6%[4];使用避孕套導致的人流、引產佔引產人數的41.5%,主要原因是未堅持使用。
有報道表明,大學生總體性行為發生率為27.5%,但每次均使用避孕套比例為29.44%,而從來不使用的比例達17.30%。避孕套的正確使用能有效地預防性傳播疾病,但使用與否卻取決於男性伴侶,女性在避孕過程中處於被動狀態。在深圳一項對2107名未婚女性放置IUD的原因的調查中,未婚組以性伴不願使用避孕套為首要原因的佔46.9%,而已婚組僅佔17.0%,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服短效避孕(OC)藥利弊
與未避孕女性相比,COC使用者發生PID的風險顯著降低RR=0.5(0.4-0.6);服用超過1年,首發PID的風險只有前者的1/3[11];可以使輸卵管炎發病下降50-80%。
但口服避孕藥的避孕效果同樣依賴於使用者的依從性。美國的一項全民調查顯示,20歲以下女性使用OC失敗率13.1%,30歲以上女性為8.2%,年輕女性使用使用OC失敗率更高。還有一項調查提示,未生育青少年在使用OC過程中漏服率比較高,平均一週可達3片。長期口服避孕藥增加體重,血栓及肝腎功能損傷等風險,需要定期檢查,同時口服避孕藥陰道點滴出血也是很多女性不能堅持的原因。
3、人流後未育女性宮內節育器(IUD)使用的現狀
宮內節育器是已育女性避孕的首選方式,其擁有避孕效果可靠、簡單、安全、可逆等優勢,佔據我國育齡女性避孕措施50%多的份額。由於擔心盆腔炎(PID),性傳播疾病(STDs),以及對未來生育的不確定性影響,醫生往往不推薦未育女性使用IUD。
但是曾經使用過IUD避孕的未育女性對其評價是很好的。在一項調查表明,273名未育女性使用IUD組及OC組的大學生對自己的的避孕方式滿意度分別達68%、71%;而IUD組依從性明顯好於OC組,文章中建議醫生可以推薦那些希望長期避孕的未育者選擇IUD。
曼月樂(Mirena)既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LNG-IUS),是宮內節育器中最有效的方法,是目前唯一的區域性荷爾蒙避孕法。 曼月樂大概拇指般長短,由一個小巧、柔韌的白色T型塑料框架構成,置入子宮後,由存放在垂直管中的左炔諾酮藥物,定量釋放微量荷爾蒙。
垂直管中的藥物總量約是52毫克,而這個管在子宮內,會每天釋放20微克;其優點是防止盆腔感染、子宮內膜異位、降低宮外孕率、有效控制月經流量、縮短出血天數、治療月經過多、痛經等;副作用在於點滴出血和可能出現暫時不來月經。
一項比較曼月樂和OC效果的研究中,曼月樂組及OC組滿意度分別達89.7%和87.7%,117名曼月樂放置者一年後隨訪,滿意度評分在80分(100分滿分)以上者達67%。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