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觀察分析適形放療的病例的結果,探討三維適形放療對肺癌腦轉移的臨床意義。 方法 共35例肺癌腦轉移患者其中合併顱外轉移12例,非顱外轉移23例。所有患者均首先經全腦放療1.8~2GY/次,5次/周,總量計DT30~40GY。
然後行適形放療,90%的等劑量曲線包括靶區;分割劑量則根據靶區大小分為DT2~6GY/次,5次/周,累計適形放療劑量為20~40GY。結果 有效率(CR+PR)為85%(30/35)。治療前腦部腫瘤直徑小於3cm患者腫瘤縮小要優於直徑大於3cm者。生存時間:中位生存期10.3月。結論 三維適形放療可以提高轉移灶劑量,對於提高病灶的局控率明顯有效,可以降低死於腦部病變復發比例。三維適形放療在治療腦轉移的同時,顱外轉移灶及原發灶的治療也非常重要。
材料與方法
1、研究物件 患者肺部原發灶均經過病理證實,其中鱗癌11例,小細胞癌13例,腺癌11例。年齡38~70歲,中位年齡52歲,男27例,女8例。所有腦部轉移病灶經CT或MRI診斷,其中26例為單發病灶,9例有兩處病灶。伴有神經症狀者28例,無神經症狀者7例。
神經症狀分別包括頭痛、運動障礙、意識模糊等。有12例同時伴有顱外轉移,分別是骨轉移8例,肺內轉移4例,腎上腺轉移2例。腦部病灶大小:以MRI作標準最大直徑1.0~5cm,其中直徑大於3cm患者有17例,小於3cm有18例。腫瘤體積:體積在0.6 cm3~65cm3之間,中位體積24.6 cm3。
顱外病變的治療:有31例曾接受過治療,其中曾行手術治療10例,均為完全切除;放化綜合治療8例,單純放療7例,單純化療6例,在21例接受放療或/和化療的患者中,11例部分緩解,10例穩定,無進展病例;4例未行抗腫瘤治療,其顱外病變無進展。
2、全腦放療 所有患者治療前均取仰臥位,用面罩和泡沫枕固定頭部,在模擬定位機下拍側位片定位,在X片上勾畫照射野,以顱底線為下界,上界及前後界開放。然後根據X片所勾畫的照射野制定多葉光柵,用6MV高能X線放療。放療方法:患者全腦對穿放療1.8~2GY/次,5次/周,總量DT30~40GY。在放療期間予以甘露醇、地塞米松或高糖脫水對症治療。
3、腦轉移病灶的立體定向放療 在全腦放療結束後,患者繼續佩帶原面罩在CT下定位增強掃描(面罩用定位導絲作標記),掃描層厚約2.5~3mm。掃描範圍是從顱頂至顱底線以下5cm。然後將定位CT結果用網路或膠片掃描的形式傳送至TPS系統進行處理。本院採用的是ELEKTA 公司RENDERPLAN三維TPS系統。
醫師在TPS系統上勾畫臨床靶體積(CTV),再由物理師用TPS系統將CT資訊進行重建處理。以最高劑量點參考,90%的等劑量曲線完全包括PTV。並且將腦幹、眼球等危及器官劑量控制在安全範圍內。物理師根據腫瘤的大小、位置制定放療計劃,採用拉弧、4~6個野共面或非共面野放療。
放療計劃做好後,再次在模擬定位機下拍片進行驗證,待驗證合格後開始放療。放療採用ELEKTA加速器6MV高能X線,腫瘤分割劑量則根據靶區大小分為DT2~6GY/次,5次/周,累計適形放療劑量為20~40GY。在適形放療的同時繼續予以對症處理。
觀察結果
1、近期療效:神經症狀都有不同程度緩解,且患者的生活質量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CR為31.4%(11/35),PR為54.2%(19/35),有效率(CR+PR)為85%(30/35)。以複查MRI為標準,治療前腦部腫瘤直徑大於3cm患者CR為2例(2/17例),直徑小於3cm者CR為9例(9/18例)。兩者有明顯差異性(P=0.01)。
2、生存情況:治療後隨訪3~25個月,中位隨訪11月,有2例三個月後失訪,按死亡計。患者治療後中位生存時間10.3月。半年生存率83.3%(30/35),一年生存率48.5%(17/35例)。其中治療前無顱外轉移患者一年生存率65.2 %(15/23例),伴顱外轉移患者一年生存率為16.7%(2/12例)。有無顱外轉移的一年生存率有顯著差異性(P=0.003),詳見圖1。
而單個與兩個轉移灶患者一年生存率分別為50%(13/26)和40%(4/9)。截止目前共有26例死亡,死亡原因分析:死於腦部病灶復發(未控)為6例,死於顱外轉移10例(包括7例治療前伴顱外轉移),死於肺部原發灶4例,其他非腫瘤原因6例。
3、 近期毒副反應:根據RTOG標準評定,主要副反應為脫髮、骨髓抑制、腦水腫等,大多是1~2級,都比較輕微,予以支援對症處理後都能耐受。所有患者治療後均未出現明顯的放射性腦損傷。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