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炎多發生於哺乳期,在非哺乳期發生的乳腺炎需警惕漿細胞性乳腺炎。其多發生於 30 - 50 歲,可發生於青春期以後,另一高發年齡為絕經期的婦女。本病約佔乳腺良性疾病的 4% - 6% 。病程一般較長,病理改變複雜多樣。病變後期瀦留在擴張導管裡的脂類物質分解後滲出管外,導致管周組織發生化學性炎症,使脂肪組織出現壞死灶,受累的乳腺小葉破壞,壞死組織周圍有大量的以漿細胞為主的炎性細胞浸潤,故稱漿細胞性乳腺炎。除此之外,它有很多不同的名稱,最常見的被稱為 “ 乳腺導管擴張綜合徵 ”、“ 閉塞性乳腺炎 ”、“ 非哺乳期乳腺炎 ”、“ 慢性乳腺炎 ”等。
早期表現為乳頭棕黃色分泌物或有淡黃色的溢液,少數病例出現血性溢液,累及多個導管,在乳暈處擠壓時,常可擠壓出淡黃色液。後期在乳暈附近,出現大小不等的腫塊,或可出現腫塊與面板的粘連,或伴有乳頭內陷現象。 病變晚期,導管周圍炎症加劇,可出現與面板粘連的圓形腫塊。腫塊多位於中央區,質地堅實,形狀不規則,邊界欠清,常與面板粘連,但無胸壁固定。腫塊多伴慢性炎症,腫塊表面面板可有紅、腫、熱,患側腋窩淋巴結腫大。
乳房面板水腫,呈桔皮樣變,若干日後,乳房腫塊軟化,形成膿腫,破潰後流出的膿液中常夾有粉刺樣或脂質樣物質,創口經久不愈形成瘻管,病程可達數年之久,如不徹底切除膿腫及皮下擴張導管,此種瘻管是不易治癒的。 經久不愈或乳房的嚴重變形。病情反覆,病史可長達 10 年之久。
由於此病發病率不高,加之臨床表現和乳腺癌和急性乳腺炎有相似之處,故臨床較易漏診、誤診,導致延誤治療時機。那麼要如何進行鑑別呢?
漿細胞性乳腺炎也是一種炎性病變,有時也可出現紅、腫、熱、痛等症狀,與急性乳腺炎有相似之處,但首先漿細胞性乳腺炎好發於非哺乳期,常發生在乳暈區,病程一般較長。而急性乳腺炎以哺乳期多見,病程較短,治療效果好;儘管兩者都是炎性病變,本質卻也不同,前者是因為導管阻塞所致的導管擴張,管內集聚的脂類物質分解後滲出管外,引起的化學性炎症反應,並非細菌感染所致,因此全身症狀較輕,抗菌素治療效果甚微,如有膿腫,單純切開引流效果不好,須將擴張的導管一併切除才有效。
而後者是因為乳汁貯留,細菌侵入所致的化膿性炎症,畏寒發熱及疼痛均很明顯,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一般升高,抗菌素治療效果較好,膿腫形成後,經切開引流即可治癒。穿刺塗片檢查,前者可查見漿細胞為主的炎性細胞,而後者主要是膿細胞,漿細胞少見。
漿細胞性乳腺炎可出現與面板粘連、邊界不表的腫塊以及乳頭內陷、面板呈桔皮樣變,腋窩淋巴結腫大等酷似乳腺癌的症狀。加之缺乏典型的影像學影象,因此,極易誤診為乳腺癌。由於兩者的性質有著本質的差別,仔細鑑別十分重要,以免造成誤診誤治。漿細胞性乳腺炎發病相對較急,有時包塊幾天就可長得較大,且伴有疼痛,乳癌很難在幾天內長得很大,除非是壞死出血,疼痛一般不明顯;儘管漿細胞性乳腺炎可以與面板粘連,但不會與胸壁粘連固定,腋窩淋巴結腫大相對較軟,並可隨時間的延長而縮小。
乳腺癌不僅可以與面板粘連,進一步發展可與胸壁粘連固定,轉移的腋窩淋巴結較硬,而且隨病程的延長而變大融合,並可出現鎖上淋巴結轉移。乳頭分泌物塗片及腫塊穿刺細胞學檢查有助於診斷,導管擴張症可查見以漿細胞為主的炎性細胞,乳腺癌則可查見癌細胞。
漿細胞性乳腺炎過去的治療常需行全乳切除術,這樣大大影響了患者的外觀。乳房是一個美學器官,故乳腺病的手術治療在治病的同時還要兼顧美容,我們根據多年的經驗,確定了獨特的手術方法, 手術技術是關鍵:乳暈旁切口,翻轉乳暈,切除病變的大導管周圍的病灶,切除所有的炎症壞死部分直至正常腺體。必要時用典伏消毒創面,再用水反覆沖洗。立即做乳頭整形,部分乳房腺體移位做內部整形。 既達到根治的目的,又儘可能地保留了乳房的外形。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