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脊柱外科 主治醫師 韓世傑

  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SCI)是由於各種不同的致病因素(交通、工傷事故及運動意外如車禍,跌倒和墜下,運動創傷、擠壓傷和槍傷)直接或間接因素導致脊髓損傷引起脊髓結構、功能的損害,造成損傷平面以下運動、感覺、自主神經功能的障礙。脊髓損傷的程度和臨床表現取決於原發性損傷的部位和性質。
  脊髓損傷可分為原發性脊髓損傷與繼發性脊髓損傷。前者是指外力直接或間接作用於脊髓所造成的損傷。後者是指外力所造成的脊髓水腫、椎管內小血管出血形成血腫、壓縮性骨折以及破碎的椎間盤組織等形成脊髓壓迫所造成的脊髓的進一步損害涉及兩下肢部分或全部軀幹的損傷稱為截癱(paraplegia),四肢軀幹部分或全部均受累者稱為四肢癱(quadriplegia)。
  實驗研究證明,原發性脊髓損傷常常是區域性的、不完全性的,而損傷後在區域性有大量兒茶酚胺類神經遞質如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的釋放和蓄積,使脊髓區域性微血管痙攣、缺血,血管通透性增加,小靜脈破裂,產生繼發性出血性壞死。這種脊髓損傷後脊髓中心部分大面積出血性壞死的自毀現象簡稱為出血性壞死,是脊髓損傷後繼發的重要病理過程。
  臨床表現及分型
  脊髓損傷主要表現運動障礙、感覺障礙、括約肌功能障礙及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等,前兩者對脊髓病變水平的定位很有幫助。

  1、脊髓橫貫損傷
  在脊髓休克期間表現為受傷平面以下出現馳緩性癱瘓,運動、反射及括約肌功能喪失,有感覺喪失平面及大小便失禁等,2-4周後逐漸演變成痙攣性癱瘓,表現為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並出現病理性椎體束徵,胸端脊髓損傷表現為截癱,頸段脊髓損傷則表現為四肢癱,上頸椎損傷的四肢癱均為痙攣性癱瘓,下頸椎損傷的四肢癱由於脊髓頸膨大部位和神經根的毀損,上肢表現為馳緩性癱瘓,下肢仍以痙攣性癱瘓。
  脊髓半切徵:又名Brown-Sequard徵。損傷平面以下同側肢體的運動及深感覺消失,對側肢體痛覺和溫覺消失。
  脊髓前綜合症:頸脊髓前方受壓嚴重,有時可引起脊髓前中央動脈閉塞,出現四肢癱瘓,下肢癱瘓重於上肢癱瘓,但下肢和會陰部仍保持位置覺和深感覺,有時甚至還保留有淺感覺。
  脊髓中央管周圍綜合症多數發生於頸椎過伸性損傷。頸椎管因頸椎過伸而發生急劇變化,脊髓受皺褶黃韌帶、椎間盤或骨刺的前後擠壓,使脊髓中央管周圍的傳導束受到損傷,表現為損傷平面以下的四肢癱,上肢於下肢,沒有感覺分離,預後差。
  2、不完全性脊髓損傷
  (1)脊髓半側損傷:引起脊髓半切綜合徵,主要特點是病變節段以下同側上運動神經元性癱、深感覺障礙及血管舒縮功能障礙,對側痛溫覺障礙,觸覺保留。

  (2)中央管附近損傷:由於來自後角的痛溫覺纖維在灰質前聯合處交叉,該處病變產生雙側對稱的節段性分離性感覺障礙,痛溫覺減弱或消失、觸覺保留。
  (3)前索損傷:脊髓丘腦前束受損造成病灶對側水平以下粗觸覺障礙,刺激性病變出現病灶對側水平以下難以形容的彌散性疼痛,常伴感覺過敏。
  診斷及鑑別診斷
  病人脊柱外傷後,於損傷平面以下有感覺、運動,反射或括約肌功能障礙時,都應當考慮有脊髓損傷的可能;
  脊柱的X線平片及斷層攝影檢查,可幫助發現有無脊柱骨折、脫位或骨片突入椎管,腰椎穿刺可瞭解脊髓有無挫裂傷和受壓;
  脊髓造影可發現X線平片所不能發現的脊髓壓迫因素,如椎間盤突出、骨贅壓迫等;
  CT掃描對骨折情況和椎管狹窄情況能提供確切的診斷依據;MRI可明確脊髓損傷的程度和範圍,如椎管內出血、脊髓水腫、脊髓受壓的情況。
  常規治療及不足
  基本治療

  1、合適的固定,防止因損傷部位的移位而產生脊髓的再損傷。一般先用頜枕帶牽引或持續的顱骨牽引。
  2、減輕脊髓水腫和繼發性損害的方法
  (1)地塞米松,10-20mg靜脈滴注,連續應用5-7天后,改為口服,每時3次,每次0.75mg,維持2周左右。
  (2)20%甘露醇250ml靜脈滴注每日2次,連續5-7次。
  (3)甲潑尼龍衝擊療法,每公斤體重30mg劑量一次給藥,15分鐘靜脈注射完畢,休息45分鐘,在以後23小時內以5.4mg(kg /h)劑量持續靜脈滴注,本法只使用於受傷後8小時內者。
  (4)高壓氧治療。據動物實驗,傷後2小時進行高壓氧治療效果最好,這顯然不適合於臨床病例,根據實驗經驗,一般傷後4―6小時內應用也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3、手術治療
  手術只能解除對脊髓的壓迫和恢復脊椎的穩定性,無法使損傷的脊髓恢復功能。手術的途徑和方式視骨折的型別和致壓物的部位而定。
  手術的指徵是:
  (1)脊椎骨折,脫位有關節突交鎖者:
  (2)脊柱骨折復位不滿意,或仍有脊柱不穩定因素存在者:
  (3)影像性顯示有碎骨片凸出至椎管內壓迫脊髓者:
  (4)截癱平面不斷上升,提示椎管內有活動性出血者。MRI顯示脊髓內有出血者可在脊髓背測正中切開脊髓至中央溝,清除血塊與積液,有利於水腫的消退。手術後的效果術前難以預料,一般而言,手術後截癱指數可望至少提高一級,對於完全性截癱而言,提高一級並不能解決多少問題,對於不完全性截癱而言,提高一級意味著可能改善生活質量。
  綜合治療
 
 1、物理治療
  主要是改善全身各個關節活動度和殘存肌力增強訓練,以及平衡協調動作和體位交換及轉移動作(例如:臥位到坐位、翻身、從床到輪椅、從輪椅到廁所馬桶等移動動作)。
  2、作業治療
  主要是日常生活動作(如衣、食、住、行的基本技巧),職業性勞動動作,工藝勞動動作(如編織等),使患者出院後能適應個人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和勞動的需要。另外,作業部門還給患者提供簡單的輔助工具,以利家庭生活動作的順利完成。
  3、心理治療
  針對心理不同階段(如否認、憤怒、抑鬱、反對獨立求適應等各個階段)的改變制定出心理治療的計劃,可以進行個別和集體、家庭、行為等多種方法。
  4、康復工程
  可以定做一些必要的支具來練習站立和步行,另外也可配備一些助行器等特殊工具,靠這些工具來補償功能的不足。
  5、臨床康復
  用護理和藥物等手段,預防各種合併症發生,亦可進行一些治療性臨床處理,減輕症狀,促進功能恢復。
  6、文體康復
  利用文娛、體育手段使患者進行全身綜合訓練及輪椅的使用訓練(如耐力和技巧訓練),並且為進行社會活動做出適應訓練。
  7、理療
  利用水療、光療、生物反饋等有針對性促進康復。
  8、中醫康復
  利用祖國傳統醫學,進行鍼灸、按摩、電針、中藥離子匯入等手段,促進康復,另外針對合併症治療,亦可廣泛使用中藥內服、外用。
  9、營養治療
  制定合理食譜,加強營養適應康復訓練的需要。
  目前傳統醫療手段還無法使脊髓損傷患者恢復脊髓功能,脊髓損傷的主要治療手段以康復為主,康復的主要目的是充分發揮機體殘餘功能,以代償已喪失的部分功能,如下肢截癱,喪失移動身體及走步功能,充分發揮上肢肌力及軀幹肌力以移動身體及用拐走步,就部分地代償了下肢功能。“傳統醫學對脊髓損傷已經沒有任何辦法”,這是日本著名脊髓損傷康復專家島津滕杜仁教授在英國“利物浦康復技術研討會”上做出的結論,他認為治療脊髓損傷的希望在於未來,新技術的發展肯定能解決現在無法解決的醫學難題。“常規治療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神經元再生的問題”,島津滕杜仁教授補充道,“最近的幹細胞移植技術在治療脊髓損傷方面應該有很大作為。”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