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童保健康復專科 主任醫師 李介民

  抽動障礙(TD),是以單一或多部位肌肉運動或(和)發聲抽動為特點的神經精神疾病,常伴有其他心理行為障礙,如多動症、強迫障礙、學習困難等。主要表現為不自主、無目的、重複、快速的收縮動作;乾咳聲、清嗓子聲、吸鼻聲等。發病機制尚未明確。發病率為0.5~1/10萬,男女之比為3~5:1。

  該病病程久,一般均在1年以上,可長達10年或更久,而且波動性強,時隱時顯,但大多在青春期前後消失。持續至成人者,抽動的嚴重性也減輕。大部分患者可擁有幾近正常的生活、工作。

  該病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心理行為治療,前者並非人人皆須,但後者不可或缺。如果使用藥物,從一線藥到二線藥的選擇,從起始劑量、治療劑量、維持劑量、到減量直至停藥,務必遵照醫囑執行。非藥物治療更需監護人的配合、投入。

  非藥物治療心理行為治療

  教育: 是改善抽動症狀、干預共患病和改善社會功能的重要手段。教育目標應包括患兒、監護人、老師以及其他與患兒有較多接觸的人員,共同給患兒營造一個適宜的生活、學習環境。教育方式:個體指導、口頭講解、書面卡片提示、電話諮詢、科普宣傳、專門網站等。

  習慣逆轉訓練: 即利用對抗反應來阻止抽動發作,須循序漸進,逐步完成。

  第一步、建立抽動的自我意識:患兒對著鏡子反覆觀察自己的抽動症狀,發現症狀、體驗症狀將要出現的預感;確定容易出現症狀的場合。

  第二步、引入競爭性拮抗動作:對於運動性抽動,相反的對抗反應是拉緊與抽動相對應的肌肉;對於清嗓子等與喉部發聲有關的抽動,採用緊閉嘴,通過鼻腔進行慢節奏深呼吸以阻止發聲性抽動的發生。

  第三步、持續矯正:回顧發生抽動症狀的不良後果,以增強矯正的動力和決心;適當的社交暴露,去曾經常常發生抽動症狀的場所參加活動,證實患兒有能力克服。第四步,假象性訓練:針對一容易發生抽動的場合,想象自己出現抽動,以競爭性動作對抗,從而固化抽動的對抗性行為。

  韻律操練習: 一是對較輕的運動抽動效果好;二是學會深呼吸並控制呼吸節律,對發音抽動效果明顯,關鍵是堅持練習,不要間斷。每次10~15分鐘,可安排在早晨起床後、午間、傍晚和睡前練習,一天3次以上。

  1、深吸氣同時,向兩側伸展雙臂。

  2、深吸氣同時,練習直立――下蹲。

  陽性強化:監護人要幫助患兒樹立信心,只要抽動有減輕,就應給予適當表揚和獎勵。

  放鬆訓練:以系統的方式輪換地緊張、放鬆某一肌群,通過反覆訓練,可使抽動症狀減輕。

  消極練習法:在指定時間裡(如15~30min) 有意識地重複做某一種抽動動作,隨時間進展,患兒逐漸感到疲勞,抽動頻率減少,症狀減輕。

  自我監督法:患兒每天在指定的時間內將自己的不自主運動詳細記錄下來,如抽動的次數、頻率與環境有無關係等,通過一段時間的記錄可增強對抽動的意識並努力去克服。

  認知行為治療:

  1、年幼兒童:由專科醫生對患兒進行評估,制訂出個性化訓練方案,以提高患兒大運動、精細動作及身體協調性;進行視、聽、記憶等方面訓練,提高注意力、思維能力等。

  2、年長兒:除了認知訓練外,在心理醫生指導下, 正確認識抽動症狀,增強克服疾病的信心,消除自卑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