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康復科 主任醫師 張長傑

  (1) 早期:傷後1-2周內,傷肢腫脹,疼痛,骨折斷端不穩定,容易再移位。此期功能訓練的主要目的是促進血液迴圈,有利於消除腫脹和穩定骨折。功能訓練的主要形式是患肢肌肉做等長收縮。即在關節不動的基礎上,患肢肌肉做有節律的靜力收縮和放鬆。既我們常說的用力繃緊和放鬆,來預防肌肉的萎縮或粘連。
  (2) 中期:傷後2周至骨折的臨床癒合。傷肢腫脹逐漸消失,疼痛緩解,骨折斷端出現纖維連線,並逐漸形成骨痂,骨折處穩定。此期除繼續進行傷肢的肌肉收縮訓練外,可在醫護人員和健肢的幫助指導下,逐漸恢復骨折的近端、遠端未固定的關節的功能活動和骨折上下關節的活動,並逐漸由被動活動轉為主動活動,增加主動的關節屈伸活動、防止肌肉萎縮、避免關節僵硬、減少功能障礙。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應儘早起床進行全身活動。同時,應配合理療方法達到消腫、止痛,促進骨痂形成的目的。
  (3)後期:也就是達到臨床癒合或已經去除外固定,骨性骨痂已形成,X線檢查已顯影,骨骼有了一定的支撐力。但多數存在鄰近關節的關節活動度下降,肌肉功能萎縮等功能障礙。因此,此期康復的目的是恢復受累關節的活動度,增強肌肉的力量,使肢體功能恢復。訓練的主要形式是加強傷肢關節的主動活動和負重練習,使各關節功能迅速恢復到正常活動範圍和正常力量,注意全身功能訓練的協調性以及步態訓練。同時結合訓練目的和病情變化配合理療方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