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上“耳石症”又稱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那麼,人的耳朵裡怎麼會有石頭呢?耳石在人體中又起什麼樣的作用呢?科學研究證實,在人類進化過程中,內耳分化出兩個囊,即球囊和橢圓囊,因其結構上有“耳石”故名為“耳石器”,主要功能在於感知重力及直線加速度的刺激,以保持人體在靜動態下的姿勢及運動平衡。耳石器內有感覺細胞的聚集區―囊斑,囊斑表面有一層耳石膜,耳石膜上粘附著許多碳酸鈣樣的結晶,即為耳石,這就像一塊蛋糕上塗著奶油,奶油上又灑滿了巧克力豆一樣,那麼這些奶油就如耳石膜,巧克力豆就像耳石。正常情況下耳石是附著於耳石膜上的,當一些致病因素導致耳石脫離,這些脫落的耳石就會在內耳內被稱作為內淋巴的液體裡遊動,也就有可能進入平素無耳石存在的半規管裡面並沉伏下來,當人體頭位變化時,這些半規管亦隨之發生位置變化,沉伏的耳石就會隨著液體的流動而運動,從而刺激半規管毛細胞,導致機體眩暈,眩暈的時間一般較短,往往少於一分鐘,這僅相對於絕大多數管結石而言,為數較少的嵴頂結石的眩暈時間常在數分之上。這種症狀的出現常與位置變化有關,故現陣發,這就是“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
“耳石症”主要表現:當頭部迅速運動至某一位置時出現的短暫旋轉性為主的眩暈。常在晨起、夜臥、床上左右翻身、低頭屈身或抬頭仰視時突發出現,甚至有的在美容,在醫院做B超或CT時突發。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段,但幼兒及兒童卻極為罕見,一般多見於中老年患者。目前BPPV的發病因素仍不明確,可為一孤立的特發症狀,亦可能由下列因素引發:1)耳石病: 迷路發生老化或退行性變時,橢圓囊囊斑發生變性,耳石膜上的耳石脫落再進入並沉積於半規管,三種半規管均可受累,其中後半規管最多。2)內耳供血不足:因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等因素導致內耳供血不足,橢圓囊囊斑上的膠質膜因營養障礙而變薄,耳石脫落進入並沉積於半規管。3)頭部外傷或耳部手術:頭顱外傷後或頭部加速運動,如“揮鞭樣損傷”可致本病;某些中耳手術如鐙骨手術時,可因區域性壓力或鐙骨足板鑲入前庭窗或耳石撕脫而致本病發生。4)耳部疾病:中耳乳突感染性疾病、前庭神經炎、病毒性迷路炎、梅尼埃病緩解期、外淋巴瘻、突發性耳聾合併眩暈等均可因細胞碎片的凝集或雙側前庭功能不對稱而致發病。5)骨質疏鬆症 :國外研究中老年女性BPPV患者中,骨質疏鬆症的發病率高達75%,而正常對照組僅為4%,由此可見骨質疏鬆症與BBPV之間可能存在某些特定的聯絡,其致病因素仍有待深入研究。
“耳石症”因事發突然,除眩暈症狀外還會給機體帶來驚恐、頭懵、不敢行走轉頭、不敢臥睡等,給患者的生活與學習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但單純的耳石症對病人無生命危險,其治療效果也相當肯定,復發者很少或有個體差異,不必過於擔憂。
治療方法主要是耳石復位,其有著名的Epley和Roll復位法,即通過手法人為地改變內耳半規管的空間位置,把耳石從半規管中“驅趕”出來,回到耳石器中。復位後患者一般在3-5天內應避免頭部劇烈昂頭和低頭運動、避免患側臥位,睡覺時頭位也應適當抬高20度左右。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