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上把從出生到28天的小寶寶界定為新生兒期。新生兒期是寶寶剛開始適應這個新世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新生兒的各種表現都牽動爸媽的心。
下面的表現是正常的嗎?
(1)寶寶呼吸比成年人更急促
新生兒呼吸運動較表淺,但呼吸頻率快,故每分鐘相對呼吸量並不比成人低。出生頭兩週呼吸頻率波動大,是新生兒的正常現象。短暫的呼吸頻率增快>80次/分無重要的臨床意義。當快動眼睡眠相時,呼吸常不規則,可伴有3-5秒的暫停;在非快動眼睡眠相時,呼吸一般規則而表淺。如寶寶安靜時呼吸持續增快>60次/分,則要考慮異常,應去看醫生。
(2)喉喘鳴
有些寶寶在生後不久出現喉部喘鳴聲,如雞鳴樣,哭吵或吃奶時明顯,安靜時變小或消失。這是由於先天性喉軟骨發育不好,導致在吸氣時出現喉鳴聲及胸骨上窩凹陷,又稱先天性喉軟骨發育不良,纖維喉鏡檢查可發現喉軟骨異常。多於3-4個月發展到高峰,6個月至1歲內逐漸消失。
(3)寶寶出生幾天後,面色發黃
多數寶寶在生後2-3天會出現皮膚髮黃,首先從顏面部開始出現,於4-5天達高峰,7-10天左右消退,屬於生理現象。如此期間黃疸進展快、程度重或足月兒黃疸延遲至生後2周仍未消退,則屬於病理性。
(4)生理性體重減輕
新生兒寶寶體內水佔體重的65%-75%或更高,以後逐漸減少。出生數天內由於經面板、大小便、呼吸等丟失較多的細胞外液的水分,可導致出生體重下降4-7%,但不應超過出生體重的10%,多於生後7-10天恢復至出生體重。又稱為生理性體重下降。
(5)生理性脫髮
有些新生兒在生後數週可出現脫髮,多發生於生後兩到三週內,呈突發或隱襲性。突發者較少見,為突然、明顯脫髮;大多數為隱襲性脫髮。這是由於寶寶出生後,大部分頭髮的毛囊在數天內由成長期迅速地轉為休止期所引起的。其特點是剛出生的時候,頭髮是黑的,然後慢慢的變黃,無需治療,在生後4、5個月時,胎毛自然更新,有時也可持續數年,但最終均能復原,沒有其他的異常。如同時伴有煩躁、夜驚等異常表現,應去醫院就診瞭解有無病理性因素。
(6)額外齒
又稱胎生牙,在正常新生兒中可出現,常見在乳牙的下門牙的位置萌出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易位切牙,該牙鬆動易落、無釉質,鬆動脫落後易致氣管異物,故應當拔除。
(7)舌繫帶
舌繫帶在正常新生兒中有個體差異,可薄可厚,可緊可鬆。有時舌繫帶雖然過短過厚,但一般並不影響吸乳動作,日後可逐漸延長。
(8)乳房看起來比較大
新生兒剛出生時,體內都有一定數量來自母體的雌激素,不論是女嬰還是男嬰,生後4-7天有的寶寶會出現乳房腫大,大小如蠶豆至核桃不等,有時還會分泌出少量奶汁。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一般無需治療,更不能用手去擠或搓揉,以免擠傷乳腺,引發感染。隨著來自母體的雌激素濃度逐漸下降,2-3週會慢慢消退。
(9)臍疝
常見於正常新生兒,尤其早產兒。一般在臍帶殘端脫落後,由於臍周肌肉發育不完善,臍部逐漸增大,向外突出。臍疝或大或小,內容物可以是腸段或大網膜,罕見嵌頓。哭鬧時臍疝可增大,多數在6月―2歲內能自愈,特大臍疝可手術治療。
(10)女嬰陰道流血
有些女嬰於出生後一週末陰道有血性分泌物,這是由於胎兒陰道上皮及子宮內膜受母體激素影響,與婦女排卵前相仿,出生後由於母體雌激素影響中斷,造成類似月經般出血,故又稱假月經。無需處理,數天後即可消失。
(11)紅色尿
生後2-5天的新生兒可於排尿時啼哭並見尿液染紅尿布,這與白細胞分解較多使尿酸鹽排洩增加以及小便較少有關。持續數天後消失。
(12)鞘膜積液
鞘膜積液系胎兒睪丸從腹膜後間隙下降時,由兩層腹膜構成的盲袋(腹膜鞘狀突)也經腹溝管進入陰囊,在發育過程中除睪丸部鞘膜留有間隙外,其他部分的鞘膜均於胎兒出生前閉合,如閉合不全則出現不同型別的鞘膜積液。表現為腹溝管、陰囊處腫大、透光試驗陽性。先天性鞘膜積液往往在新生兒終末期發生,以後逐漸增大而被發現,多為單側性,不伴有腹股溝疝,一般數月後都能自愈。
(13)足內翻或足上翻
前者表現為足底偏向內側,但踝關節和足跟位置可正常,嚴重者可形成馬蹄足,發生率為1.2‰,其中80%為男性。後者足背貼於腹部,偏向腓側,因宮內位置壓迫所致,約有1‰的發生率,多見於第一胎,女性較男性高4倍,可能女性關節的結締組織較男性更疏鬆之故。隨著日齡長大,如不能恢復正常形態,則需手術鬆解治療。
(14)粟粒疹
部分新生兒的鼻尖、鼻翼、頰、顏面等處,常可見到因皮脂腺堆積形成針頭樣黃白色的粟粒疹,脫皮後自然消失。
(15)青記
青藍色斑,白面板呈藍色,為正常新生兒的一種先天性面板色素沉著。源於神經嵴的黑色素細胞在向表皮移行時,未能穿越表皮與真皮之交界,瀦留在真皮中延遲消失所致。可為數釐米或大片融合覆蓋於腰、背、臀及大腿部,多數在2-3歲消退,個別7-8歲自然消失。
(16)橙紅色斑
即新生兒斑,鮮紅或淡紅色,色不顯,輕壓即褪色。其病變中央為一擴張的毛細血管,周圍繞有面板色素減退的蒼白暈,其直徑為1-4cm,出現在前額、眉間、上眼瞼、鼻周、枕項部或骶部。常在出生時即有,生後可急速或逐漸自然消退,至1歲半時消失,極少數可留下斑跡,不必處理。
(17)青紫
新生兒青紫或發紺多為病理性,但有時也出現在正常新生兒中,常表現為區域性青紫,如口脣、指趾端及甲板下,原因為迴圈末梢部位的外露、受寒、受壓及多血等,屬暫時性,原因解除後青紫可消失。此外還有損傷性青紫,如分娩時先露部位受壓時間較長,可出現先鋒頭、先鋒肩、先鋒足,其特點為受壓部位有宮頸圈痕跡,並伴有水腫,有時可有出血點,如不伴有其他異常,則日後可逐漸消退。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