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在我國已流行數年,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我們在門診接診中都體會到,家長對手足口病認識不足、處理不當的例子仍不少見。
有兩個典型的誤區:第一種是“談病色變”,一旦發現孩子身上有皮疹,哪怕1個紅疹也要深夜去看手足口病門診,有的只是蚊蟲叮咬而已;另一種則是“麻痺大意”,聽說手足口病容易好,病情變化沒有及時發現,送到醫院時已是重症,甚至出現肺出血或休克表現。
因此,有必要寫一篇文章向家長朋友介紹一下,如何初步判斷手足口病,特別是如何儘早識別重症。
手足口病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季高發,主要侵犯5歲以內的寶寶。患了手足口病後可獲得免疫力。但是,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多達20餘種,不同病毒感染後產生的抗體缺乏交叉保護力,因此,有的孩子會多次患手足口病。
普通手足口病有什麼表現?
手足口病發病快,部分患兒首先出現發熱,或伴有咳嗽、流涕,因而早期很象感冒;發熱1-2天后開始出現皮疹,通常在手、足、臀部出現皮疹,口腔出現皰疹。多數患兒口痛明顯,嬰兒表現為流涎、拒食及哭鬧,或被家長髮現口內長皰;皮疹常見於手掌、腳掌和臀部,其次是膝蓋、肘部。典型的皮疹是米粒大小的皰疹和紅疹,皰疹周圍可能會有紅暈,大部分不癢不痛。
皮疹多少跟病情輕重不成正比,臨床上還觀察到重症病例反而皮疹稀少。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科普文章說手足口病皮疹特點就是“四個不”:不痛,不癢,不結痂,不留疤。我們在工作中體會到,這“四個不”只適用於大部分病例,少數病例的皮疹伴有疼痛瘙癢,退疹後可結痂脫皮,個別患兒甚至出現指甲、趾甲脫落。
說到這裡,要發現手足口病似乎並不難。口腔皰疹,加上手心、足底及臀部任一處或一處以上出現上述皮疹,即可臨床診斷手足口病,如在流行季節接觸過手足口病患兒,可能性更大。
但是,不典型的手足口病又很容易誤診。最常見的是以下3種疾病:
1、感冒:
發熱是孩子生病最常見的表現:如果孩子出現發熱,或伴有咳嗽、流涕,大家都知道,感冒了。但是,這種感冒,既可以是單純的感冒,也可以是很多疾病的早期表現,例如手足口病。所以很多手足口病的孩子經常先到普兒門診或急診室報到。
部分通過檢查發現皮疹或口皰而轉到手足口病專科門診;尚無皮疹或口皰的孩子,即使是專科醫生也難以區別。一般發熱1-2天皮疹出來才好鑑別。這裡跟家長朋友提個醒,手足口病流行季節,孩子出現發熱都要想到手足口病。
2、丘疹性蕁麻疹:多為蚊蟲叮咬引起的蟲咬皮炎。氣溫高的夏秋季節,孩子穿衣少,手、足、臀部常暴露,被叮咬產生皮疹,跟手足口病處於相同部位;其皮疹形態多為丘疹或小皰,也跟手足口病皮疹相似,因此經常被當作手足口病來就診。
但是皮疹多為丘疹或丘皰疹,瘙癢明顯,陸續出疹,退疹後面板呈暗褐色。
3、水痘:水痘的皮疹也是皰疹,跟手足口病的皰疹類似,所以容易混淆。不同點在於,水痘的皮疹主要分佈於軀幹,瘙癢明顯,手足臀部皮疹較少;皰疹約黃豆大小,皰液清亮。
怎樣知道手足口病加重了?
門診接診時家長最常問的是:孩子的病要不要緊?對此不能籠統回答,因為輕重大不一樣,病情隨時變化。少數病例(尤其是小於3歲者)病情進展迅速,在發病1-5天左右出現腦膜炎、腦炎、腦幹腦炎、肺水腫、迴圈障礙等嚴重併發症,因此手足口病發病5天內屬於危險期,即使是輕症,也不能掉以輕心。儘早識別重症特別是危重症,救治成功率將大大提高!目前醫學上尚無理想的指標來預測病情,最重要的是嚴密觀察、綜合分析。下面講講哪些跡象提示病情加重,只包含家長可及的內容。
當有以下情況時提示重症病例,需立即送往醫院就診:
1、反覆高熱:體溫超過39℃,常規退熱效果不佳,或退熱2-4小時後又高熱。
2、神經系統表現:出現精神差、嗜睡,或哭鬧不安,頭痛、嘔吐,驚跳、肢體抖動,無力、站立或坐立不穩;抽搐。這裡講的“驚跳”,通俗的講法是
"像被嚇到一樣,全身一彈",通常睡眠時多見。有些孩子平常也可有這種表現,但不可能很頻繁。另外,不少家長把孩子發熱時的寒戰當作肢體抖動,寒戰見於發熱初期,表現為全身發抖,手足涼、身上熱;手足口病引起的肢體抖動與發熱無直接關聯,可為單側或單個肢體抖動。
3、呼吸異常:呼吸增快、減慢或節律不整;咳嗽突然增多,痰量增加,口脣發烏,甚至出現粉紅色泡沫痰,提示出現了神經源性肺水腫,病勢凶險。容易混淆的是,發熱也可引起呼吸增快,肺炎也可引起痰多氣促,但是手足口病上述呼吸異常表現更重,來得突然。
4、迴圈不良:出冷汗、四肢發涼、面板花紋、面色蒼白,按壓孩子手心足底後轉紅緩慢,是休克的早期表現。部分孩子發熱時也可出現迴圈不良的表現,相對較輕。
總之,手足口病多數病情輕,少數出現重症,個別危及生命;問題在於每例手足口病都有突然加重的可能。瞭解這些知識,有利於減少過度緊張,有助於保障孩子安全。但是,切記不能以此代替專業診斷。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