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童康復中心 副主任醫師 羅偉

  中醫把小兒生理特點概括為“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生機蓬勃,發育迅速”。“臟腑嬌嫩”講的就是小孩各個臟腑器官及其生理功能發育不成熟,很容易感受外邪的入侵,而其中最脆弱的器官當屬肺、脾、腎,所以我們家長如果對寶寶飲食稍不注意或因氣候變化沒有及時給予防範的話,很容易導致寶寶患上肺系或脾胃和腎臟功能失調性疾病,而臨床上最常見的就是發熱、咳嗽、腹瀉、嘔吐等;

  上述所說的疾病我想絕大多數寶寶應該都患過,正因為這些疾病都是兒童常見病,所以家長們基本上也都掌握了一些簡單的處理方法,而唯獨嬰幼兒腹瀉卻是絕大部分家長感到非常頭疼的一個問題,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因為一方面,嬰幼兒腹瀉基本上都由於胃腸功能失調引起,打針吃藥難以解決問題;另一方面,止瀉和胃腸功能調節劑不但寶寶難以下嚥,也很難短時間起效。

  腹瀉還會導致水和電解質的大量流失,寶寶會出現進行性消瘦,家長看著也會更加的著急。針對上面所說的這種情況,我在這裡要教家長朋友們一種非常簡便有效的方法,自己在家裡也可以為寶寶治療,讓你們輕鬆應對嬰幼兒腹瀉情況的出現,這種方法就是小兒推拿。

  小兒推拿是在中醫兒科學和中醫推拿學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具有獨特體系的小兒保健和小兒疾病治療方法。小兒推拿屬於中醫外治法的一種,我們根據小兒生理、病理特點,通過手法作用於小兒體表的特定部位和穴位,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功效。小兒推拿治療嬰幼兒腹瀉,取穴的部位非常簡單易學,手法也容易掌握,下面我就具體給大家介紹下。

  前面說到,嬰幼兒腹瀉基本上都與脾胃功能失調有關,而因為胃腸炎症引起的比較少見,我們平時臨床上也見得不多。中醫穴位具有雙向調節作用,所以不管是腹瀉虛證還是實證,只要手法正確,都可以適用。我首先向大家介紹下小兒推拿治療嬰幼兒腹瀉的幾個常用穴位及準確定位:脾土、大腸、足三裡、臍、腹、七節骨、龜尾。

  脾土:大拇指末端羅紋面。

  大腸:食指近拇指那一面,自食指末端至虎口成一直線。

  足三裡:膝關節外側間隙下3寸(相當於寶寶四指併攏的距離),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

  臍:以肚臍為中心直徑大約250px區域。

  腹:腹部,這裡選擇中腹部作為推拿部位。具體在寶寶肚臍眼以下,兩髂前上棘連線以上區域。

  七節骨:寶寶脊柱正中,第四腰椎棘突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線,也就是尾椎骨往上大約250px長直線區。

  龜尾:尾椎骨部位。

  具體操作方法如下:先保持房間裡溫度適中,以免受涼。然後準備推拿介質(凡士林、BB油、痱子粉等),操作的時候塗抹在施術部位,起到潤滑的作用,以免損傷寶寶面板。一個家長操作的時候,最好另一個家長在旁邊逗小孩,以防寶寶不配合而影響療效。進行推拿治療時要充分暴露推拿的部位,然後按上面所說的穴位順序進行操作。

  1、家長抱著寶寶坐在操作者的對面(有利於消除緊張心理):

  ①補脾土100次:將寶寶拇指屈曲,循拇指橈側邊緣由遠端向掌根方向直推,可以起到健脾胃、補氣血的作用。

  ②補大腸100次:由食指端直推向虎口,有利於澀腸固脫,溫中止瀉。

  ③揉按足三裡50次:用拇指羅紋面邊揉邊按,可以起到健脾和胃,調中理氣的作用。

  2、寶寶平躺於床上:

  ①揉臍部100次:家長掌根放在寶寶臍周部位,力量稍大,力度內透,不能使掌根與面板之間出現移動和摩擦,以寶寶面板潮紅為度。

  ②摩腹100次:家長整個手掌放於寶寶腹部,逆時針方向揉,要點與揉臍相同。

  3、寶寶趴在床上:

  ①推上七節骨50下:操作者用拇指撓側面或食、中二指螺紋面自下而上在七節骨區域作直線推動,以寶寶面板微紅為度,可以起到止瀉的功效。

  ②揉龜尾100次: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有利於通調督脈之經氣,調節大腸功能。

  以上整個操作過程大約7-10分鐘,每天治療兩次,3-5天為一個療程。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