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腫瘤中心 主任醫師 葉欣

  美國癌症協會最新公佈的一份全球癌症調查報告顯示,在2007年大約有760萬人死於癌症,平均每天超過2萬人!世界衛生組織(WHO)專家日前在日內瓦警告說,到2020年全球每年的癌症死亡人數可能增加一倍,未來1 0年中會有8400萬人死於癌症!數十年來,我們只是提高了早期癌症的治療效果,癌症的機理也只是顯示了冰山一角。
  人類要完全揭開癌症真相還非常遙遠嗎?醫生對癌症的治療仍然是束手無策嗎?
  其實,我們認為,癌症只是一種可防可治的慢性病。
  “四分之一”的啟示: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筆者就注意到美國有醫學專家報告說:在80歲上下老年人的尸解中,1/4左右體內患有腫瘤,但這些老人生前都無與癌症有關的任何症狀,而他們的死亡,也是因於其他疾病或原因。換句話說,在老年人體內。出現腫瘤是十分自然之事。近有海歸學者黃又彭教授,在歐洲從事免疫學研究。自訴曾每年解剖近200例屍體,80歲左右老人體內無一例外地患有隱匿性、無任何症狀的腫瘤(癌症)。他預計如人的平均壽命達到1 00―1 20歲。每個個體體內的腫瘤將達到3―4個。但多數情況下。這些腫瘤(癌症)並不一定威脅老年人的生存質量,甚或在一定條件下不影響他們的生存期限。我們還可找到佐證資料:以上海地區和美國為例。每年新發癌症患者比例都約佔總人口的千分之三左右,如人的平均期望壽命以80歲計,80×3/1000=240/1000,即24/1 00,約1/4左右的人在一生中會因癌症而求治。這再清晰不過地表明癌症是慢性病。是一種伴隨著衰老而出現的常見疾病。

  近有美國國家疾病控制中心的專家預測:假定美國公民期望壽命達到90歲,那麼,將有47%的男性和32%的女性死於癌症!其餘的死於其他疾病等……換句話說。甚至可以這樣認為:癌症也是自然界調控人類生命,使之趨於平衡,不至於嚴重失衡的一種重要機制。
  考慮到許多高齡老人都可能有隱匿的、無症狀的體內腫瘤存在,黃又彭教授的“100%老人有癌說”也並非無稽之談。這些事實引發了一系列深層次的思考:比如說。究竟怎麼看待腫瘤(癌症)?怎麼對待(防與治)惡性腫瘤,尤其是老年腫瘤?
  在我們看來,首先,人類不可能攻克癌症,只能預防某些癌症的發生或減緩、延遲其發生的時間,提高腫瘤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其帶癌生存的時間。何也?因為從本質上說。多數上了年齡的老人所發生的腫瘤,是一種伴隨著機體的衰老過程而難以避免的生理偏差。就像老人會骨質疏鬆、腦組織會變性(早老性痴呆)一樣。眾所周知。癌細胞是細胞(主要是幹細胞)的分化障礙,也就是說細胞在複製過程中出現了偏差,這是一個難以避免的生物學現象。正因為有這種偏差。生物才會進化或衰亡。越到老年。細胞複製的次數越多。出偏差的概率就越高。因此。老年易發腫瘤。當然,老年人自身的免疫監視、識別、清理系統等功能也隨著衰老日漸衰弱。故異常分化的癌細胞難以及時被識別和及時清除。

  既然是種生理偏差,既然難以避免,那麼我們的重點就在於防範它的過早出現,防範它對生命的過早或過重傷害。研究表明,如今臨床上80%的癌症的發生,與生活方式不良有關。努力糾正諸如酗酒、抽菸、過食肥甘等不良生活方式。至少可以減少30%一40%腫瘤的發生,延緩許多腫瘤出現的年齡。此外,中老年後,適當用些調整製劑,特別是有明確的調節免疫、誘導細胞分化、誘導細胞凋亡的中成藥,是有積極的防範或延緩癌症發生之功效的。因為它可從根本上起到防微杜漸之功效。
  癌症發展:一個漸進的慢性過程
  現代研究已清晰地揭示了一個事實:癌症的發生需要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經歷多個階段。從正常細胞到演變成癌細胞,再到形成腫瘤,通常需要10~20年,甚至更長。當危險因素對機體的防禦體系損害嚴重,修復能力降低。細胞內基因變異累積至一定程度,癌症才能發生。
  癌細胞是幹細胞分化障礙的結果。幹細胞在分化過程中受到致癌因素等的影響,正常分化過程受到干擾,產生分化紊亂不成熟的細胞,完全或部分失去了正常細胞的結構與功能。
  然而,單個癌細胞還不足以為害。只有在這些癌細胞的生長、繁殖不受限制,不斷增多,經過一個比較漫長的時期,形成相當的“勢力”,比如實體瘤癌細胞數達到1 00萬。1 000萬個以上時,或者血液中癌細胞瘋長到天文數字後,才會出現症狀,構成對機體健康的生命的威脅。,因此,我們把癌症看作一類有眾多因素參與的,主要涉及自身內在細胞代謝的。常有著緩慢發展過程的“內亂”。
  每個人身上都既有原癌基因,又有抗癌基因。一般情況下,它們都處於封存不動狀態,但在特殊情況下,原癌基因被啟用或抗癌基因丟失,人就會患上癌症,,原癌基因的被啟用和抗癌基因的丟失,常常與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行為等外界因素有關,,所以,癌症也被認為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幔性病。不良生活方式是通過加劇“內亂”而影響癌症的發生發展的。
  儘管絕大多數癌症患者的病情會呈進行性發展,但也跟大多數慢性病一樣,有一個較長的潛伏期,在短時間內不會發作,從發作到死亡還有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把癌症當作一種慢性病看待,理論上是有依據的,臨床上是可行的。
  2000年前後,我在中醫藥研究所所長任上時,一位臺灣的腫瘤同行來訪,雙方相談甚歡。他認為“癌症只不過是一種可以治癒的慢性病”。我當時愣了一愣。他繼續說:“不是嗎?我手頭有許多活過了5年,活得很好的病人!”對啊,我的門診中也至少有7成患者已過了5年,且總人數上千啊!這不是。『曼性病又是什麼呢?況且,這些患者當時不都是被宣判為壽限不過幾月到一年的“死緩”患者嗎?現不都好好地活著嗎!聽了他的解釋,我們來勁了,一起交流了許多例項。我們一致認為,對多數腫瘤患者來說,他們患的只不過是一種與冠心病、高血壓一樣的慢性疾病,比較棘手,治療有一定難度,但絕非不治之症。這位同行甚至認定:惡-眭腫瘤有時也比冠心病、糖尿病等要好得多。不少腫瘤患者5年以後可完全穩定,甚或治癒,不再需要定期用藥。而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患者只能終身服藥。我完全認同他的觀點。因為我自己親診的近千例完全康復患者中。多數已不再每天膽戰心驚地吃藥了。
  由於有過這麼一次令人愉快的交流,再加上一些重要的醫學人士或組織也不斷表達對癌症的新認識,我也底氣越來越足地在不同場合表達了這麼一種顛覆性的新觀點:“對於老年人來說。癌症只不過是種慢性病。”
  最近。更有海歸教授黃又彭博士以其自身曾長期從事屍檢的經歷,認定80歲左右病故的老人體內100%都有腫瘤。作為一個資深的“海歸”免疫學家,他也認為腫瘤的發生是生物進化中的一個正常的過程,與DNA複製過程中的突變有關。這種突變是難以避免的,物種的進化就是建立在這類突變的基礎上的。因此,黃教授認為:對老年腫瘤患者來說,它只是一種慢性病,是一種難以避免的生理過程。他特別強調:越老風險就越低了(即年齡越大。腫瘤的自然發展就越慢,威脅和危害就越小)。這與我們原先所主張的老年腫瘤患者是“樂齡癌”可謂“異曲同工”。“樂齡癌”無須過於緊張,它本身發展十分緩慢,甚至還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可促使患者更加註意生活方式的合理與否,以改進不良行為。從而有利於健康。
  其實,2006年起,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國際權威機構也紛紛改弦易轍,把原來作為“不治之症”的“癌症”重新定義為可以治療、控制甚至治癒的“慢性病”。中國醫學科學院資深的腫瘤內科權威孫燕院士曾明確指出,“其實對於普通人而言,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癌症也許就像糖尿病一樣。僅僅是一種再普通不過的慢性病而已。只要加強預防。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再加上越‘瞄’越準的新藥,癌症並沒有那麼可怕。”
  這些觀點無疑是正確的。它對傳統的錯誤認識一一“癌症不治”,“癌症等於死亡”,是一種徹底的顛覆。今天,我們更應該理直氣壯地傳播這一正確觀念,因為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臨床上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是由於錯誤觀點的誤導或因精神崩潰。或由此而追求過度治療而殞命的。
  對付癌症的六字方針“組合拳”
  腫瘤是一類難治性的慢性病。人類對付腫瘤,應打“組合拳”,強調綜合措施。在過去20多年的實踐基礎上,我們總結出了醫、藥、知、心、食、體的六字方針作為“組合拳”的核心內容,實施十多年來。收效顯著。
  所謂“醫”,就是醫師,各種醫療措施。除人們熟知的手術、化放療外,我們還強調腫瘤科醫師給予病人的。絕不僅僅是醫療中與治療腫瘤有關的東西,還可以給得更多。我們的許多老病人常半月、一月或三、五個月來看我們一次,或為了改改方,聽聽建議和鼓勵;有的說白了,就想來感受一下圓桌診療氛圍,聽聽我們的說法,給自己打打氣。“充充電”!不時來感受一下。回去就心裡坦蕩踏實多了。其實他們在尋求一種“歸屬感”,一種集體間的良性互動。
  所謂“藥”,就是我們所給予的中西藥物,也是治療中“組合拳”的主體。當然,我們是以中醫藥為主,湯方、協定方、片劑等都有。我們還不時建議配合一些必要的西藥,這須以病人確有需求,且代價最小、利益最大為宗旨。
  所謂“知”,是認知、知識、態度。關於癌症,人們普遍存在著認識偏差,並由此引發一系列問題。特別是精神心理問題。而這些又是促使人們對癌症高度恐懼的根本原因,也是腫瘤死亡率居高不下的禍根之一。認知療法認為,只有改變了認識問題,才能形成正確的知識和相應合理的應對過程,也才會有正確的態度。因此,我們把“知”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醫師給病人的首先應該是關於癌症的正確認識。
  所謂“心”,就是精神心理。心理治療絕不是一句空話或一種點綴,它既實實在在存在著。又實實在在地有效。這其中充滿了倫理、智慧、方法與技巧。
  所謂“食”,就是飲食問題。癌症患者通過良好的營養維持,能夠提高和鞏固療效。可根據不同病情、年齡、體質、嗜好等特點綜合調配。忌口不宜過多。應掌握新鮮、營養、清淡、對昧、少食、多餐的原則。新近,我們在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組織全球專家研討後所推出的第2版《腫瘤患者飲食指南》(2007年1 O月)的基礎上。融入我們對中國腫瘤患者飲食習慣調查的第一手資料。並參佐了中國人的飲食行為、習慣與文化研究,編撰了中國版《腫瘤患者飲食指南》,書中分不同癌種解答了飲食忌宜問題。
  所謂“體”就是體能鍛鍊問題。關於體能鍛鍊。各地癌症康復樂園組織了心身鍛鍊功一一新郭林氣功,均已形成慣例和制度,腫瘤學員們普遍反映效果很好,可分別尋求相近之處的相關組織支援。
  總之,對付較難解決的問題,只能藉助“組合拳”。醫、藥、知、心、食、體等就是應對腫瘤慢性病“組合拳”中的核心內容。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