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是婦科常見的疾患之一,其中有三種痛經施治不易獲效。茲將個人的臨證體會並典型病例,公諸於世,以供參考。
一、吊陰痛痛經
吊陰痛痛經,載於《葉天士女科》及《簫山竹林寺女科》等有關著作中。本病的特徵是指陰部、少腹部、乳房部牽引疼痛,發作頻繁而言。本病從發病的部位及性質來分析,與肝的聯絡密切,屬於肝鬱氣滯、肝鬱化火、血虛肝旺、經絡瘀阻所致。且呈週期性發作。衝(脈)肝氣血失調,又常與腎虛有關。由於陰虛不能涵養肝木則肝鬱氣滯,且易於化火,為臨床所多見;陰虛夾陽虛而肝鬱氣滯者,亦有所見。因此,治療上多以調肝、化瘀為主,經後又當補腎。
(一)偏熱證
經前、經期,陰道、乳房及少腹部抽掣疼痛,或牽引作痛,經期大多超前,偶有落後,行經量或多或少,色紫紅有小血塊,胸悶煩躁,頭痛失眠,脈細弦帶數,舌質偏紅,治療當予清肝解鬱調經,用自訂川楝湯(附後)隨證加減施治。
病案舉例:仇某,女,35歲。患者經前、經期,陰道、乳房及少腹部抽掣性疼痛,近年來更劇;經期落後,量少色紫有小血塊;經前胸悶煩躁,寐差,煩熱口渴,頭昏腰i;脈細弦,舌質紅苔黃膩。婦科檢查:未見異常。曾服丹梔逍遙散、金鈴子散,效不佳。揣其原因,是腎陰偏虛,肝鬱氣滯,一面化火干犯衝脈、肝經,一面衝任之血滯而生瘀,瘀阻而經不暢,使氣火不得平洩。治當清洩肝火於經前,暢達月經於經期,務使經血下行,然後補養腎陰於經後。
茲值經期,進自訂川楝湯加澤蘭湯增損。處方:川楝子10克、澤蘭10克、當歸10克、赤芍10克、丹蔘10克、牛膝10克、炙蜈蚣2條、乾地龍10克、制香附9克、白蒺藜10克、丹皮10克、益母草15克。藥服五劑,經行量較前為多,吊陰痛大減。經淨後予歸芍地黃湯調理。以後經前服用自訂川楝湯,並囑怡情養性以配合。如法治療3月,吊陰痛基本控制。
(二)偏寒證
經前、經期,陰道、乳房及少腹部牽引作痛。經期落後為多,經量點較少,色暗有血塊,胸悶或有煩躁,腰i尿頻,形寒或小腹有冷感,脈象細弦,舌苔白膩。治療當予溫陽調肝,用川楝湯合橘核丸,或合艾附暖宮丸進退。
病案舉例:頓某,女,40歲。患吊陰痛痛經劇烈已年餘。以往月經正常,發病後周期稍有落後,經量尚可,色暗紅有小血塊,經前、經期少腹與前後陰抽掣性劇痛。
小腹脹墜,腰臀i楚,胸悶煩躁,形體畏寒,入冬尤甚,脈細弦,舌苔白膩。詢之平時沉默寡言,性情抑鬱,可見病屬陽虛肝鬱。治療當以溫陽解鬱,以川楝湯合艾附暖宮丸治之。處方,柴胡5克、制香附10克、當歸10克、赤芍10克、元胡索10克、川楝子10克、橘核10克、吳萸3克、肉桂3克、川斷肉10克、炙甘草5克、杜仲10克。經前、經期均服上方,經行之後,囑服全鹿丸、逍遙丸。如法治療2月餘而愈。
【附】川楝湯:川楝子10克、小茴香3克,元胡10克、炙乳沒(各)5克、青陳皮(各)5克、蘇嚕子10克、當歸10克、赤芍10克、白蒺藜10克、制香附10克、炙蜈蚣3克。
二、膜性痛經
膜性痛經是指子宮內膜整塊排出時,子宮收縮增強或不協調收縮所引起的痛經。其臨床表現:疼痛發生在行經第二天,陣發性劇烈性作痛,掉爛肉樣血塊,有時血塊頗大,呈片狀,月經量多,易與流產相混淆。瘀血與脂膜凝結,往往由於腎陽偏虛,或脾胃陽氣不振,肝氣不能宣洩,致肝鬱氣滯,影響衝任而成。在行經期治當逐瘀脫膜為主,用本院驗方脫膜散(附後)。但必須配合治療腎、脾陽氣虛弱之證,甚至以溫補為主。
(一)陽虛瘀濁證
經期落後,經行2~3天劇痛,血塊如爛肉,量多色紫。腰i尿頻,小腹冷痛喜熱喜按,胸悶煩,納差,脈細弦,舌質微紅,或伴見頭痛鼻衄,乳房脹痛,煩熱口渴,失眠尿黃等症。治當益腎助陽,逐瘀脫膜,二仙湯合脫膜散加減。
病案舉例:張某,女,26歲。經行小腹劇痛已二年。多在經行第三日小腹冷痛劇烈,有較多的內膜片(爛肉狀塊)脫出,經量多,伴有腰i,形寒,頭昏胸悶,煩躁,經前乳房脹痛等。舌質淡紅,苔黃白膩,脈象細弦。此乃陽虛肝鬱夾有瘀濁之症。現值經前二日,治以行氣化瘀,逐瘀脫膜,併合溫腎助陽法,脫膜散合艾附暖宮丸。
處方:當歸10克、赤芍10克、莪術10克、五靈脂10克、牛膝10克、元胡10克、制香附9克、艾葉6克、肉桂3克、葫蘆巴10克、川斷10克、益母草15克,服五劑後經行。續服上方,腹痛減輕,爛肉樣血塊減少,經期由10天減至6天。經淨後予以益腎養肝,寧心安神,用歸芍地黃湯加入川斷、巴戟、菟絲、狗脊等。平時並用仙靈脾、仙茅、鹿角之屬,同時配用複方當歸注射液。以後每至經前期,在溫補腎陽的基礎上加入寧心調肝之品,如合歡皮、廣鬱金、炙遠志、白蒺藜、綠萼梅等;經來之際,續服上方。如此治療半年,經行脫膜少而且小。腹痛基本控制。
(二)氣虛瘀濁證
經期前後不一,經行2~3天脫膜腹痛,量多色紅。面乏華色,形體消瘦,神疲肢倦,脘痞納差,經期便溏,經前胸悶煩躁、乳脹,脈細,苔薄。治當健脾益氣,逐瘀脫膜,方取舉元煎或香砂六君湯合脫膜散治之。
病案舉例:孫某,女,25歲。患者經行腹痛三年餘,月經週期略有超前,量偏多,色紅,有一大塊內膜片剝脫,腹劇痛。體形瘦弱,神疲乏力,納谷不香,經期大便溏洩,經前煩躁易怒,胸悶或有乳脹,脈細弦,舌質淡紅。證屬脾虛肝鬱,瘀濁內阻。經前治當益氣健脾,疏肝化瘀。
處方,當歸10克、赤白芍各10克、太子參10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陳皮6克、柴胡5克、鉤藤10克、廣鬱金6克、丹皮10克、川斷10克、山楂10克,經行時服脫膜散加減,用五靈脂10克、肉桂3克、三稜6克、莪術6克、廣木香5克、陳皮6克、益母草15克、元胡10克、黨蔘10克。同時在經前、經後均注射黃芪針。患者於次月經期時,爛肉樣血塊減少且小,腹痛已減輕。連續注射黃芪針三月後,經期爛肉樣血塊消失,痛經已愈。
【附】脫膜散:肉桂一份、五靈脂、三稜、莪術各三份,按上述比例各取適量研細末,裝膠囊備用。
三、經間期腹痛
兩次月經中間期腹痛,規律性發作,短則一天,長則3~5天。現代醫學稱此為排卵期腹痛。本病大都發作在兩少腹或一側,不少患者與慢性附件炎有關。其機理屬於氣滯血瘀夾有溼濁,不通則痛的範圍。治宜疏肝化瘀,利溼通絡,如少腹作痛,偏向一側,胸悶煩躁,偶有乳脹,白帶增多,質粘滑猶如蛋清,腰i,脈細弦滑,舌質暗或有紫瘀點,方取金鈴子散、桂枝茯苓丸。如併發盆腔炎,可用當歸、赤芍各10克,敗醬草、紅藤、苡仁各15克,木香5克,炙乳沒(各)6克,延胡索、蘇木、山楂各10克(此為筆者習用方)。如屬結核性附件炎而疼痛劇烈者,需加炙蜈蚣、地龍、全蠍等蟲類走竄鎮痛之品。
病案舉例:吳某,女,35歲。經間期腹痛三年,規律性發作,婦科檢查:左側慢性附件炎,其他未發現異常。以往月經正常。曾服逍遙丸、橘核丸、越鞠丸等,獲效不理想,轉用桂枝茯苓丸,疼痛反見增劇。來我院診治時,適值經後十天,左小腹已有痛感,疼痛劇烈時亦以左少腹為主,如針刺狀,歷三日始已。痛時白帶多,色清而如蛋白狀。伴胸悶煩躁,脈細弦,舌質偏紅有紫點,苔根膩。證屬瘀濁相交,痺阻少腹經絡,雖有氣滯,實以瘀血為主。用溫通而劇者,良由溼濁蘊伏化熱,兼之少腹經絡與肝有關,肝經氣火易動,治當清化通絡,兼以利溼。
處方,當歸10克、赤芍10克、制香附9克、延胡索10克,金鈴子10克、橘核10克、山楂10克、敗醬草15克、炙乳沒(各)6克、苡仁10克、茯苓10克、蘇木10克,服藥五劑,疼痛減輕,續以原方減其量而服之。下次經淨,轉服滋腎生肝飲(即六味地黃丸合逍遙丸),經間期再服上方。如是治療3月,疼痛基本控制。
按:以上辨治方法,僅是舉例而已。臨證時應當按照不同證候的病機特點,靈活遣方選藥,不可拘執從事。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