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1、眩暈:是身體空間定位的運動錯覺,是對外物和自身旋轉、搖晃、傾倒等錯,可並存眼球震顫、平衡障礙、噁心、嘔吐、出冷汗、面色蒼白等植物神經症狀。強調的是一種運動性幻覺,就是我們常說的那種“天旋地轉”的感覺;病因上是由前庭神經系統病變所致。
2、假性眩暈(頭暈):頭昏腦脹、頭沉、頭重腳輕和搖晃不穩感,無視物旋轉、搖晃等運動錯覺,無眼球顫動,非前庭神經系統病變所致。
3、頭昏:常表現以持續的頭腦昏昏沉沉不清晰感為主症,多伴有頭重、頭悶、頭漲、健忘、乏力和其它神經症或慢性軀體性疾病症狀,勞累時加重。系由神經衰弱或慢性軀體性疾病等所致。
4、暈厥:突發的、一過性意識障礙喪失,伴有昏倒。昏倒後多於短時間內意識恢復,一般無眼顫。系由多種原因導致一過性血壓低、心跳慢、短暫性腦缺血所致。
二、眩暈的機制;
前庭神經系統病變所致。
1、前庭神經系統包括:內耳迷路的末梢感受器、半規管的壺腹嵴、橢圓囊、球囊斑、前庭神經和前庭神經核。
2、前庭神經系統具有6條通路:前庭眼動通路、前庭脊髓通路、前庭網狀結構通路、前庭小腦通路、前庭植物神經通路和前庭大腦皮層通路。雙側前庭神經系統是協調同步活動。如一側發生病變,即可導致眩暈。
前庭植物神經通路,前庭網狀結構通路:前庭神經→網狀結構→延髓網狀結構的血管運動中樞+迷走神經背核→引起眩暈、噁心、嘔吐、出冷汗、面色蒼白等植物神經症狀。
前庭眼動通路:前庭神經核→腦幹內側縱束→各眼球運動核聯絡:病損時出現眼顫。
前庭小腦通路:前庭神經核→前庭小腦束→脊髓前角:出現共濟失調、平衡不穩及肌張力改變。
前庭脊髓通路:前庭神經核→前庭脊髓外側束→脊髓前角
三、主要臨床表現包括如下一種或多種
1、自身旋轉、搖晃、傾倒等錯
2、眼球震顫
3、噁心、嘔吐、出冷汗、面色蒼白等植物神經症狀
4、平衡不穩,共濟失調
5、眩暈的種類
(1)真性眩暈(周圍性、前庭外周性):多伴有明顯的噁心、嘔吐等植物神經症狀;持續時間短,數十秒至數小時,很少超過數天或數週者。多見於前庭外周性病變 。
(2)假性眩暈(中樞性、腦性):症狀較輕,伴發植物神經症狀不明顯;持續時間較長,可達數月之久。多見於腦部和眼部等疾患
四、前庭功能試驗:
前庭神經系統是人體進行空間定位、維持平衡的重要系統,其功能異常是眩暈的重要原因之一。前庭功能的檢查及評價是診斷眩暈疾病和評估治療效果的重要手段。
1、前庭眼動反射:臨床上常用的眼震電圖(ENG)或視訊眼震圖(VNG)通過客觀量化評定前庭眼反射(VOR)而檢查前庭功能,但其主要反映的是水平半規管功能,因此,僅通過VOR反映前庭功能有一定侷限性。
2、姿勢穩定試驗:包括Romberg試驗、強化Romberg試驗(又稱Mann試驗)、單足直立試驗等也還在臨床上廣泛使用,對於這些臨床試驗的判別標準,除判斷患者有無傾倒外,還有計時方法,即記錄患者在這些平衡試驗中維持直立的具體時間。
(1)人體處於直立靜態姿勢時,儘管維持不動,但實際上身體始終圍繞自己的平衡點不停地晃動,這是是自我意識無法控制的,稱為生理性姿勢動搖。
(2)姿勢平衡的維持依賴前庭、視覺以及本體感覺系統的協同作用。視覺系統穩定視環境;本體由肌梭、關節、肌腱等感受器提供肌肉張力和身體各部位關係的資訊,保持關節位置和肌肉張力;前庭系統由球囊、橢圓囊感受頭部靜態位置以及直線加速度,壺腹嵴感受角加速度。各種資訊經中樞系統複雜的整合機制,通過前庭脊髓外側束支配軀幹四肢肌肉,稱前庭脊髓反射(VSR);而前庭脊髓內側束下行纖維把影響迷路緊張性衝動傳到頸肌,稱為前庭頸反射。最後眼位保持清晰的視覺,調節相關骨骼肌張力,保持頭位及正確姿勢。
姿勢穩定試驗是檢測人體姿勢控制系統的功能狀態,它是三個輸入,一個輸出的系統。三個感覺輸入是視覺、本體覺和前庭覺,輸出是身體的晃動。
五:眩暈的原因包括
1、耳源性(Meniere,前庭神經炎等)
2、眼源性
3、顱內腫瘤、腦外傷、小腦病變(小腦卒中,血栓形成)、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TIA)
4、多發性硬化、頸椎疾患、頸椎揮鞭傷
5、運動病(暈動病)
6、內分泌疾患(甲狀腺功能減退)
7、其他等
六:頸性眩暈
1、定義:本文所指頸性眩暈指由頸椎病引起的、以眩暈及交感神經症狀為主的綜合徵。頸椎病( cervical spondylosis) 是指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性改變刺激或壓迫鄰近組織, 並引起各種症狀和體徵。
2、機制:國內外關於頸性眩暈發病機制的學說數量較多,包括四類
椎動脈供血不足學說
交感神經學說
頸髓損傷學說
本體感覺學說
3、診斷標準:
(1)與頭頸活動相關的發作性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症狀:諸如頭痛、頭暈、視覺障礙、耳鳴,轉頸試驗陽性。
(2)頸部症狀:頸部肌肉痙攣、僵硬疼痛、活動受限、壓痛,有時出現上肢麻痛,牽拉試驗陽性徵。
(3)伴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症狀:噁心、嘔吐、出汗、胸悶、心悸。
(4)嚴重者可出現發作性猝倒,一般在頭後仰、側屈或旋轉時發生。倒地時一般無意識喪失,因體位改變,隨著頸部位置的復位而緩解。
(5)伴發症狀:可同時伴有一系列腦幹缺血的症狀和體徵。
(6)X 線表現:常見寰樞、寰齒關節兩側不對稱,椎體棘突偏歪,椎體增生,椎間隙變窄,鉤椎關節變形,韌帶鈣化,骨橋形成等。
七、眩暈病人的全面臨床檢查
對眩暈病人,應詳細瞭解病史和作全面的體格檢查,必要時應做聽力檢查、前庭功能檢查、眼底檢查,並適當選做腦脊液檢查、頭顱或頸椎 X射性攝影、心電圖、腦電圖及顱腦CT掃描等以查出病因。
物理檢查:物理檢查前應著重於病史的詢問。當病史詢問不清楚時, 應特別注意患者生命體徵、心血管系統、耳(包括外耳、中耳或內耳) 及神經學方面的檢查。
①血壓。應注意觀察是否有直立性低血壓。
②注意患者是否有過度換氣或緊張性格, 過度換氣通常與心因性頭暈有關。
③注意患者是否有心律不齊, 頸部有無雜音。
④詳細為患者做聽力檢查, 注意有無中耳炎, 聽力是否正常。
⑤詳細做神經學檢查。
⑥當懷疑有良性陣發性體位性眩暈時, 可實施Dix-Hallp ick手法, 做法為:讓受測者仰臥在床上, 頭超過床緣, 並保持於床水平面下30°, 且向左或右轉30°~45°, 接著讓受測者坐起, 並囑其頭轉向一側, 眼睛注視施測者的前額。施測者以兩手扶受測者的頭, 向後推並快速的讓受測者由坐姿改變為上述提到的姿勢。在受測者有反應前有一段靜止期, 有時可長達5~6 s。若為陽性反應, 則受測者會產生頭暈, 閉上眼睛, 大叫, 並試著要坐起。此時應安撫受測者並持續保持這個姿勢。受測者同時會產生旋轉性眼震(可持續2~10 s) , 眼震旋轉的方向為向著較低的耳朵那一側。之後症狀可能慢慢減輕。但當受測者坐起時, 頭暈與眼震(反方向) 也會發生。重複檢查會造成反應疲乏。
⑦長久站立後造成的頭暈及頭輕飄感可能與心血管疾病有關。
⑧視力檢查。
實驗室檢查
①頭部影像:如果需要, 核磁共振檢查要比電腦斷層好。可幫助排除患者是否有前顱窩的病灶(核磁共振對前顱窩的小病灶比較敏感) 。
②生化檢查:包括低血糖、甲狀腺功能低下、貧血、腎功能衰竭及維生素B12缺乏, 都可能是頭暈的原因。
③電眼振圖 可以幫助判斷是否有前庭病變, 尤其是對一些年紀大的患者有幫助。
④頸部基底動脈系統的多普勒超聲波檢查 對頸部眩暈有幫助, 可排除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徵, 而且還可以幫助我們分辨是血管還是骨關節疾病造成的頸部眩暈。
⑤心律不齊時要考慮做心電圖。
⑥心血管系統問題造成的心輸出量不足則可以做心臟超聲波檢查。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