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小兒外科 主治醫師 李治熹

  小兒腸套疊是某段腸管及其系膜進入鄰近腸管內,分急性腸套疊和慢性腸套疊,以前者多見。
  1、發病年齡:多發生在2歲以內,又以1歲以內嬰兒多見,4-10個月為高峰,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髮生率逐漸降低,多發生於肥胖男嬰。
  2、發病季節:終年可見,以春末夏初發病較為集中。
  3、發病原因:可能與飲食習慣和方式的改變、食物刺激及手術引起腸功能紊亂,回盲部區域性解剖異常、腸道痙攣和病毒感染等有關。
  4、臨床表現:嬰兒急性腸套疊多見於近端的腸管套入遠端的腸管,以迴腸末端套入回盲部或結腸多見。急性腸套疊臨床上多表現為陣發性哭鬧、嘔吐、排果醬樣大便、腹部可捫及到臘腸樣包塊。
  5、治療:分為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保守治療一般用於發病48小時以內,患兒一般情況較好,套疊不重者,目前包括X線透視下空氣或鋇劑灌腸復位、在B超監測下生理鹽水灌腸復位及應用纖維結腸鏡氣體復位等。復位後患兒常安然入睡,腹脹減輕,腫塊消失。常在復位後服用藥用炭1g,數小時後由肛門排出含有黑色碳末的糞便,完全復位後方可進食,若灌腸後患兒出現腹脹、高熱及心率加快等症狀,可能原因為腸內的細菌和毒素被吸收,需要靜脈補液和應用抗生素等抗感染及相關對症支援治療。
  手術治療的指徵為發病超過48小時,全身情況較差,多次復發、慢性腸套疊、或複合型腸套疊、非手術復位失敗及晚期合併有其他腸道疾患等。術前建立靜脈通道、糾正水及電解質、酸鹼平衡紊亂,同時需禁食、停留胃管與胃腸減壓、應用抗生素等。術後可能合併的併發症有高熱、抽搐、腹脹、切口裂開及腸瘻與腹膜炎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