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消化內科 住院醫師 王海英

  不同性質的胰腺囊性病變治療手段截然不同,如何正確區分非瘤性和瘤性病變是臨床醫生的工作重點。腹部B超、CT及MRI是診斷胰腺囊性病變的傳統有效的手段,但易受腹壁脂肪、腸腔氣體等因素影響(尤其是體表超聲),往往不能準確判斷病變性質,診斷價值有限。EUS能清楚地顯示胰腺囊性病變,對胰腺囊腫周圍組織的胰腺實質及胰管也有很好的解析度,EUS引導下的細針穿刺活檢術(EUS-FNA)還能抽吸囊液作相關分析明確病變性質,並且對胰腺囊性病變的治療上也有重要價值。現將我院利用EUS-FNA診治的胰腺囊性病變報道如下。

  一、資料和方法

  1、一般資料:2007年3月至2010年4月,我院對10例腹部B超、CT或MRI等檢查考慮胰腺囊性佔位病變、診斷不明確患者進行了EUS-FNA。患者男6例,女3例,年齡54~85歲,平均67歲。9例以上腹部疼痛為主要表現,其中伴黃疸者2例,伴發熱2例;1例僅表現為嘔吐。

  2、儀器和裝置:Pentax EPM-3500內鏡主機、EG-3830 UT線陣內鏡超聲儀,日立EUB-5500彩色超聲儀,COOK EUSN-22-GA、19G-T內鏡超聲穿刺針。

  3、操作方法:患者按無痛胃鏡檢查作術前準備,在內鏡超聲引導下避開血管等重要結構,選擇最合適穿刺路徑將穿刺針刺入病變,連線負壓注射器保持恆定的負壓,在超聲下觀察穿刺針在病灶中反覆穿刺數次。獲取的組織條以甲醛固定後送病理檢查,組織液送生化及常規化驗塗片,並以75%乙醇噴灑固定作細胞學檢查。

  經胃壁行囊腫置管引流的患者在EUS內鏡超聲引導下以COOK公司 19 G--T穿刺針刺入囊腫,抽出40 毫升ml囊液做實驗室檢查,後插入斑馬導絲進入囊腫,巡導絲插入針狀切開刀通電刺入囊腫,退出切開刀,以膽道擴張管擴張胃壁與囊壁通道,再巡導絲置入10 F雙豬尾引流管,把囊液引流至胃內,共有200ml囊液流出。

  4、診斷依據:根據EUS超聲內鏡下特點、囊液結果(性狀、澱粉酶、脂肪酶、CEA、CA19-9、細菌塗片、細胞學)確診,部分手術患者根據術後病理證實。

  二、 結果

  1、病種及部位:10例病變直徑最小3.2 cm,最大18 cm,平均7 cm。診斷為假性囊腫4例,其中1例行胰腺囊腫胃置管引流術;黏液腺癌4例,其中1例併發感染;導管內乳頭狀黏液腺瘤1例(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胰腺膿腫1例。

  2、EUS特點:4例胰腺假性囊腫均表現為均勻低迴聲病變,其中1例為3個囊腫,另3例為單囊腫,囊腔內均無分隔,3例囊壁較厚,1例較薄。這4例患者中有2例既往有胰腺炎病史。黏液囊腺癌分別位於胰頭(1例)、胰體(1例)和胰尾(2例),為無回聲或低迴聲,單房或多房分隔,囊壁增厚,壁內可有乳頭狀隆起,囊腫與主胰管不相通,未見胰管擴張(圖1)。IPMN位於胰頭,單房、混合低迴聲,囊壁不光滑,內有乳頭樣隆起,與主胰管相通,可見胰管明顯擴張。胰腺膿腫表現為不均勻低迴聲,多房有分隔,囊壁厚。

  3、囊液分析:假性囊腫患者囊液可為透明,可為血性,澱粉酶波動在84~43 293 U/L,CEA、CA19-9均低,個別查見泡沫樣組織細胞。黏液腺癌囊液為透明、黏液性、褐色各1例,伴感染者為黃白色膿液,CEA、CA19-9均明顯升高,而澱粉酶、脂肪酶含量低,3例囊液細胞學檢查發現核異型細胞,1例為黏液細胞。胰腺膿腫及黏液囊腺癌伴感染者均發現膿細胞,且細菌塗片陽性。IPMN囊液呈膠凍樣白色黏液,澱粉酶、CEA均升高,細胞學檢查發現核異型細胞。

  4、治療與轉歸:所有患者均未出現與EUS-FNA有關的出血、穿孔、感染等併發症。 4例假性囊腫中3例經穿刺針直接負壓吸引囊液,抽吸後囊腫明顯縮小,最大徑減小均超過65%,故未再繼續安置支架引流,其中1例1周後複查發現與抽液後測量值比較有所增大,但仍比穿刺前明顯減小,隨訪1年後消失。1例直徑為18 cm的大囊腫,因囊腫太大,需經胃置管引流,當天患者腹痛消失,腹脹明顯減輕,1周後複查B超示囊腫壓迫胃徵象消失,囊腫有縮小趨勢,目前還在隨訪中。胰腺膿腫患者經過充分抽液及配合靜脈使用抗生素後2周後,腹痛、發熱症狀完全消失,出院時及出院後3月複查B超及EUS囊腫消失,未再復發。1黏液腺癌和IPMN患者轉外科手術後成功切除腫瘤,痊癒出院,目前仍在隨訪中,尚無復發者。另3例黏液腺癌患者因個人原因放棄治療。

  討論

  胰腺囊性病變依據囊壁有無上皮組織將其分為假性囊腫、真性囊腫和囊性腫瘤。假性囊腫最常見,約佔所有囊性病變的70%以上,真性囊腫在囊性病變中佔很小一部分。胰腺囊性腫瘤約佔胰腺腫瘤的1%、胰腺囊性病變的10%~30%,主要包括良性的漿液性囊腺瘤,潛在惡性或惡性的黏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癌、導管內乳頭狀黏液腺瘤,少見的有實體假乳頭狀瘤及囊腺類癌腫等。對於胰腺囊性病變首先要確定的是假性囊腫還是囊性腫瘤,其次要判斷囊性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但上述病變臨床症狀特異性不大,不能作為區別診斷的依據,腹部B超、CT或MRI對其性質也不能作出準確判斷。EUS-FNA除了能清楚地顯示胰腺囊性病變,並且對胰腺囊腫周圍組織的胰腺實質及胰管也有很好的解析度,還能抽吸囊液作相關分析,故是術前診斷囊性腫瘤的有效方法。

  假性囊腫常併發於急、慢性胰腺炎或腹部外傷,在EUS下的表現常為單個獨立的低迴聲團,囊腔內沒有分隔及固體成分,較厚的囊壁,但通常<4 mm,65%的囊腫與胰管相連。囊液常為無色低粘度,如併發感染出血等可為黏液性或血性。高澱粉酶和低CEA濃度是其囊液特點,但也有個別澱粉酶不高。對於囊液內澱粉酶的界限值劃定國內外不同實驗標準不一。國外有研究發現囊液內澱粉酶濃度<250 U/L假性囊腫的可能性小,但另一研究發現1例澱粉酶濃度為115 U/L的假性囊腫。我院的4例假性囊腫囊液內澱粉酶波動於84~43 293 U/L不等。CEA<5 ng/mL能將假性囊腫或漿液性囊腺瘤與黏液性腫瘤和IPMN區別開來,敏感性50%,特異性95%,陽性預測值94%,陰性預測值55%,準確性67%。我院診斷的4例假性囊腫CEA濃度均不高,與文獻報道一致。假性囊腫囊液細胞學檢查有時能發現巨噬細胞或中性粒細胞。假性囊腫經充分抽吸、引流後囊腫可自行消退,故能正確作出診斷可避免盲目手術。

  漿液性囊腺瘤為良性腫瘤,黏液性囊性病變為潛在惡性腫瘤。外周鈣化、囊壁內有有乳頭狀隆起、血管包繞等常提示惡性病變。這兩類病變囊液內澱粉酶常<250 U/L,可與假性囊腫區別。CEA>800 ng/mL能將黏液性和漿液性病變區別開來,敏感性48%,特異性98%,陽性預測值94%,陰性預測值75%,準確性79%。在一多中心實驗中CEA的值定為192 ng/mL,鑑別兩類疾病的準確性最高。本文4例黏液囊腺癌CEA均大於1000 ng/mL。細胞學檢查漿液性囊腺瘤通常為富含糖原的細胞,而黏液性病變則為富含黏液的細胞,惡性腫瘤常能發現核異型細胞。但有時僅靠超聲表現和囊液特點不易將兩類疾病區別開來,最終診斷還是需要通過手術病理活檢確診。

  IPMN來源於主胰管或分支胰管,好發於胰頭。胰管擴張及大量黏液聚集於胰管,有時可見黏液從乳頭溢位。發生於胰體和胰尾的IPMN有時難以與黏液性囊腺瘤鑑別,是否與胰管相通、胰管是否擴張可作為鑑別。囊液內通常高澱粉酶含量也是鑑別點之一。本文1例IPMN位於胰頭,可見胰管明顯擴張,EUS-FNA穿刺出大量黏液,細胞學及手術病理最後證實為IPMN。

  胰腺膿腫常表現為不明原因的腹痛、發熱、黃疸,靜脈使用抗生素後體溫仍然不降,是因為抗生素在胰腺區域性濃度低,膿腫壁厚。而在EUS-FNA的幫助下,能將膿腫內膿液基本抽吸乾淨,迅速消除病灶,再配合靜脈抗生素,患者能很快治癒。

  大部分胰腺假性囊腫能自愈,但當囊腫不斷增大,或出現症狀、併發感染、出血時則需要處理。外科手術曾是假性囊腫的唯一治療手段,現在EUS經胃或十二指腸引流術在國內外逐漸開展起來。作為一項微創技術,選擇適當的穿刺位置並輔以擴張和置管引流,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本文3例假性囊腫經抽吸後均明顯縮小甚至消失,1例巨大囊腫則經胃置管,雖然仍在觀察中,但囊腫消退情況及患者生活質量均很好。

  由於胰腺囊性病變種類繁多,影像學檢查難以定性,臨床診斷困難,且其病變預後一般較胰腺癌好,EUS-FNA診治即可取得細胞組織明確診斷,有指徵的患者還可通過細針穿刺進行藥物注射、灌洗、放射粒子安置等治療,提供的檢查資料對外科手術也有指導意義。EUS引導下行胰腺細針穿刺與傳統經皮穿刺相比,穿刺路徑短,併發症少,安全實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