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住院醫師 劉靜

  近日,一則“女兒威脅父母放棄二胎”的新聞在網路上引發了熱議。據報道稱,44歲的肖女士和丈夫努力一年之後,終於如願懷上二胎,但13歲的女兒雯雯(化名)百般不願意,相繼以“逃學”、“離家出走”等相威脅。在女兒嘗試用刀片割手腕後,懷孕13周的肖女士不得不含淚到醫院終止了妊娠。

  在對這一事件的評論中,有這樣一種頻繁被提及的觀點:新生的孩子對女兒而言是一種威脅,父母給予自己心理上的關愛和經濟上的支援可能都會被二胎分掉大半。

  更有很多非獨生子女站出來現身說法,他們紛紛表示自己在弟弟妹妹出生後感到被忽視、被威脅,甚至因此造成了難以恢復的心理創傷。

  但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新家庭成員的加入對年長孩子的負面影響被高估了。

  通過下面的一段分析,希望能讓爸爸媽媽們明白,傷害大孩子們的,並非新的家庭成員,而恰恰就是你們。

  孩子的毛病

  反映家庭問題

  孩子的表現往往反映出背後家庭的問題。

  孩子的表現

  家庭

  自卑、懦弱

  父母其中必然有一人是苛求之人

  (干涉型家庭教育結果)

  喜歡暴力或奴性十足

  有一個喜歡打罵的家長

  (干涉型家庭教育結果)

  膽小害羞

  管得過多,時常責怪,包辦代替

  (干涉型家庭教育結果)

  不善良

  父母必有一個人缺乏同情心

  (暴力型家庭教育結果)

  不懂是非

  必有一個專制,喜歡替孩子做決定的家長。或是一個不明事理的家長。

  (干涉型家庭或溺愛型家庭結果)

  小心眼

  缺乏寬容的家庭環境,指責是這個家庭的主基調

  (干涉型家庭結果)

  不上進

  父母對孩子要求過高,或父母對自己要求過低

  (干涉型家庭或放任型家庭)

  懶惰

  父母替孩子做得太多

  (干涉型家庭或溺愛型家庭)

  喜歡埋怨

  必然有一個負面思維的家長

  (干涉型家庭或暴力型家庭)

  脾氣暴躁

  必然有一個家長脾氣不好,習慣通過發火這種不良方式與人溝通

  (干涉型家庭或暴力型家庭)

  自以為是

  父母溺愛的必然結局

  (溺愛型家庭或放任型家庭)

  不會關心人

  父母寵愛過度,不讓孩子表現

  (溺愛型家庭或放任型家庭)

  不快樂整天板著臉

  夫妻不和或父母與孩子關係緊張

  (干涉型家庭、暴力型家庭或放任型家庭)

  過於敏感、多疑

  家庭不包容,缺乏溫暖

  (干涉型家庭或暴力型家庭)

  不喜歡學習

  家長不愛學習或者不認為學習有多重要

  (干涉型家庭、暴力型家庭、放任型家庭或無文化型家庭)

  冷酷、孤僻

  必然有一個放任不管或喜歡暴力的家長

  (放任型、暴力型家庭的結果)

  自私

  必然有一個溺愛的父母

  (溺愛型家庭)

  (來自華東師範大學應用心理研究院)

  八件事父母別做

  孩子心目中的好家庭,應該有友愛、輕鬆、寬容、民主和活潑的氣氛。相反,他們最害怕的是氣氛冷淡、緊張、沉悶、專橫、毫無生氣的家庭。有媒體總結了孩子最怕父母做的8件事,希望能夠給家長們一些啟示。

  1、父母吵架

  曾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對3000餘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查,其中有一條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麼”,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有一個答卷寫得很生動:“我最怕爸爸生氣,他生氣的樣子可凶啦!把媽媽都氣哭了,我嚇得像一隻小老鼠,心裡直撲騰,飯也吃不下去……”

  2、父母發脾氣

  在很多父母發脾氣的時候,孩子雖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為,但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發脾氣,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發了火,發完脾氣後,最好向孩子解釋清楚,孩子的問題到底是什麼,該怎麼做,同時還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和愛護。

  可能的話,發脾氣前最好提出預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發火了,你能趕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別……”。但是決不能因為發脾氣後的內疚,就放鬆對孩子的要求,該堅持的必須堅持。

       3、偏心,對孩子不能給予同樣的愛

  電影《唐山大地震》講述了一個故事,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對兒女被壓在了同一塊水泥板下,面對只能救一個的艱難抉擇母親忍痛選擇了兒子方達,很幸運女兒方燈後來也在這次災難中活了下來,被一對解放軍夫婦收為養女。但女兒卻因為怨恨母親偏心,怨恨說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經歷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頭都不願回家認親,和家人足足分離了32年。無論是受到偏愛的孩子,還是被冷落的孩子,還是旁觀的孩子,只要覺察到媽媽的偏心,都會受到損害。

  4、父母失信、撒謊

  做個說話算數的家長就要不輕易許諾,不隨便許願;不要為了達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隨便地答應孩子的要求;當孩子提出要求時,要認真想一想,這種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兌現,如果是合理的、可兌現的,就要認真地承諾、必須兌現。

  5、不耐心解答孩子提的問題

  有的父母嫌孩子煩,三言兩語打發孩子,孩子也許還很小,但他也能感覺到爸媽的態度,父母的冷淡會讓孩子以為自己不應該問問題,或者不應該問這一類問題,讓他對自己能力失去了信心。

  如果爸媽在當時沒有時間回答孩子,也應該首先肯定孩子的提問,然後向寶寶說明自己現在確實沒有空,並向寶寶承諾在某個專門的時間來回答寶寶的提問。

  6、不歡迎孩子的朋友

  有些父母可能會因為孩子的小夥伴不太懂禮貌,或太精於算計,或會欺負人,愛撒謊等缺點而不喜歡。

  然而對孩子來說,隨著身心的逐漸發展,希望家長以“大人”身份對待他們,尊重孩子在選擇朋友時所擁有的獨自意見。如果父母們老是管教與間斷或不間斷表達對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歡,勢必會引起孩子們的反感,從而使雙方的隔閡逐漸增大。

  父母應當尊重孩子對好朋友的選擇。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於進行角色換位思考,尊重維護孩子的選擇。

  7、忽視孩子的優點

  現實生活中,父母經常會把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孩子的長處相比,甚至把別人的孩子過度地美化和誇張,本想給自己的孩子樹立榜樣,其實卻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傷害,甚至會因此影響孩子的一生。

  應該善於發現他們的優點,發現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要始終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要把讚美留給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在你的讚美聲中繼續發揚自己的優點和長處。

  8、在客人面前指責孩子

  人來客往,親朋好友相聚,談論各自的孩子,常常成為重要話題之一。很多父母喜歡在眾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別人訴苦,說自己教育這樣一個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顧著吹毛求疵地指責他的短處,博取別人的讚歎有的家長,簡直把孩子說成“豆腐渣”。這無形中,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沒人賞識他,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幹家務不行,讓家人為他受累,也覺得父母對自己不滿意,和父母逐步疏遠。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