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康復治療師 李慧

  一、早期康復干預的概述

  近年來,隨著產科技術、圍產期保健醫學、新生兒急救醫學水平的提高,新生兒死亡率、死胎髮生率逐漸下降,早產兒、極低體重兒、圍產期危重症等高危兒存活增加,與此同時不良後果的發生也越來越多,尤以各種不同程度的神經系統發育障礙多見,如腦性癱瘓、癲癇、智力低下、視聽覺障礙等。腦癱發生率隨孕周減少而上升,胎齡越小,腦癱發病率越高;出生體重愈低發生率愈高,早產兒中小於胎齡兒(SGA)比適於胎齡兒腦癱發生率高。在美國,早產所導致的發病和死亡是主要的圍產期問題,孕期小於37周的嬰兒的6-9%,但卻佔所有圍產期死亡的70%和所有神經系統疾病的50%。

  由於高危兒可能會導致嚴重的神經系統後遺症,故對高危兒監測和早期干預對防止和減輕神經後遺症顯得尤為重要。以腦癱為例,原則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早發現是要對存在出生高危因素的嬰幼兒家長進行必要的宣教,普及其對高危兒的認知,定期到兒保體檢的同時進行相應的發育檢查,監測其各項發育指標是否在正常的發育範圍內;早期診斷指3~9個月嬰兒的腦癱的診斷,其中0~3個月間的診斷又稱超早期診斷;早期干預是指對發育偏離正常或可能偏離正常的高危兒的有組織、有目的的綜合康復治療活動。一般早期干預指生後6個月內的治療,3個月以內的治療又稱超早期治療。

  二、高危兒的篩查

  1、妊娠、分娩、新生兒期的異常

  日本的婦產科與小兒科醫生認為如下8項圍生期高危影視最為重要。

  ①多胎。

  ②臀產位。

  ③新生兒窒息。

  ④異常黃疸(血清膽紅素值15~20mg/dl以上)。

  ⑤呼吸困難,特別是呼吸暫停發作。

  ⑥痙攣。

  ⑦哺乳力不足。

  ⑧Moro反射(擁抱反射)缺如。對有以上高危因素的嬰兒,要嚴格觀察其發育過程和臨床症狀的變化。這些也是早期診斷腦性癱瘓的重要依據。

  2、發育遲滯

  乳幼兒的發育落後於相應月齡的水平,如3個月不能肘支撐,不能豎頸,對周圍漠不關心,逗引反應遲鈍,5個月不伸手抓物等,應注意到異常的可能性。

  3、姿勢與運動的異常

  當乳幼兒與正常同齡兒相比,身體與四肢發軟或發硬,活動笨拙,可疑異常時,要及時進行神經學及發育學檢查,必要時進行頭部CT與腦電圖檢查。

  三、早期臨床觀察的要點

  在臨床中我們經常看到兒保科醫生、兒科(神經科)醫生或康復工作者告訴出生時有些異常的孩子的家長:孩子肌張力高,需要做早期康復治療。一個“肌張力高”就讓很多正常的和發育落後的六個月內的孩子做了很多不必要的、過度的治療,這些治療可能對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出現這中情況,有一個原因是在早期用肌張力的高低去判斷一個孩子是否異常;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把正常原始反射當做肌張力高。這造成了很多0~6個月的孩子被誤診,做了過度的治療。觀察0~6個月的孩子是否有異常,不能從肌張力的角度去觀察,應該從運動方面去觀察,觀察的主要要點如下:

  1、自主運動量

  有異常的孩子一般自主運動少,比較安靜;正常孩子自主運動多,喜歡運動,手腳不停的運動。

  2、動作的交替性

  有異常的孩子交替性動作少,甚至沒有;正常孩子經常出現交替性的動作,而且動作有力,手腳不停的來回交替運動。

  3、注意區分姿勢性緊張和原始反射

  姿勢性緊張(慢慢會發展為肌張力高)的孩子,動作交替性少,而且動作僵硬,經常雙手或者雙腳同時運動(共同運動),受ATNR(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和緊張性迷路反射的影響,經常出現頭和軀幹過度後伸和屈曲;正常孩子受原始反射的影響,動作表面看起來好似肌張力高(緊張),注意觀察會發現,動作是交替性的、協調的,而且動作帶有柔和性,ATNR(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和緊張性迷路反射的表現不明顯。

  4、眼睛的靈活性

  有異常的孩子眼睛呆木,缺乏靈活性;正常孩子眼睛靈活,眼光有神,喜歡東張西望。

  四、對“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原則中的“早治療”的正確認識

  對於“早治療”的認識我們常常存在以下的誤區。

  誤區一:認為腦性癱瘓(認知障礙)患兒通過早期康復干預,就能把異常扼殺在萌芽狀態中,能使孩子恢復正常。

  早期康復干預不能使腦性癱瘓(認知障礙)的孩子恢復正常,腦性癱瘓(認知障礙)患兒不管通過什麼樣的治療和干預都不能消除姿勢異常、運動障礙和認知障礙等異常,通過正確的早期康復干預只能使姿勢異常、運動障礙和認知障礙等異常得到更好的改善或者接近正常。

  誤區二:認為早期康復干預,做的治療專案越多越好,孩子恢復得越快。

  早期孩子身體嬌嫩,如果做過多的治療專案,孩子得不到很好的休養,不利於孩子大腦和身體的發育。治療要有針對性,很多治療專案對孩子是無效的,運動訓練的方法不正確對孩子也起不到作用,早期康復以誘導主動運動訓練為主。早期並不是孩子康復的黃金年齡(黃金年齡為1-3歲),早期過多的治療可能會耗掉家庭財力,等到孩子真正需要康復的時候,家庭已沒財力支撐。

  五、早期康復干預的原則

  1、循序漸進,符合幼兒發育規律

  2、0~3個月以餵養、誘導自動運動、抬頭訓練為主。

  3、4~6個月以促進脊椎的迴旋、動作的協調性和翻身為主。

  4、輔以節段性按摩及傳統的小兒推拿

  六、運動康復干預的注意事項

  中醫稱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其實意思是形容小兒身體幼嫩發育尚未成熟。所以我們在訓練中要保護好小兒,以免受到傷害。

  1、慎用被動擴大關節活動度訓練,以免造成關節損傷。

  2、慎用牽拉,以免造成肌肉拉傷。

  3、推拿時慎用重手法,以免造成肌肉

  和骨膜損傷,甚至骨折。

  七、一些訓練手技的學習

  誘導下肢主動伸展手技

  孩子仰臥位,下肢屈曲(屈髖屈膝屈踝),稍外展外旋,術者用手指指尖快速刺激髕骨內側上方肌肉豐厚處(圖中紅圈處),使下肢產生自主伸展運動(如下圖)。

  誘導上肢主動伸展手技

  孩子仰臥位,肘關節屈曲90度,術者一手握住腕部(術者的食指通過孩子的手心讓孩子握住,以抑制拇指內收和手指屈曲緊張),然後用另一手手指指尖快速刺激肘關節鷹嘴上方肌肉豐厚出(圖中紅圈處),使上肢產生自主伸展運動(如下圖)。

  促進腰椎往前回旋手技

  孩子側臥位,術者一手固定肩胛,一手把控制骨盆,把骨盆往後拉,拉到一定位置後,用手指指尖(一般為食指和中指)快速刺激(上方)下腹部肌肉,使腰部產生自主往前運動動作(如下圖)。

  促進腰椎往後迴旋手技

  孩子側臥位,術者一手固定肩胛,一手手掌緊貼臀部把骨盆往前推,推到一定位置後用緊貼臀部的手的大拇指快速刺(上方)腰部肌肉,使骨盆產生自主往後迴旋的動作(如下圖)。

  促進胸椎往前回旋(肩胛前縮)

  孩子側臥位,術者一手固定骨盆,一手握(抓)住肩胛帶,然後把肩部往後拉,拉到一定程度後,用四個手指指尖快速刺激鎖骨下方的胸肌,使肩胛產生自動前縮的動作(如下圖)

  促進自動翻身訓練手技

  以向左側翻身訓練:孩子仰臥位,術者在孩子右邊,孩子左側上肢屈曲(上舉)大於120度,術者左手控制肩部,右手控制骨盆,然後兩手同時向相反方向用力。左手:向上向前方向(即向頭向前方向);右手:向下向後方向(即向足向後方向)。然後誘導孩子自動往左側翻身,在誘導孩子自動翻身的過程需要注意抑制頭過度後仰和下肢過度伸直(如下圖)。

  在Bobath球上訓練抬頭、脊椎迴旋、翻身等請請教身邊的治療師。

  節段性按摩手法

  節段性按摩主要是促進神經發育。

  1、移動法:術者用大拇指指面或者中指指面上下移動。按摩一側時另一側起支撐作用,按摩部位是脊椎棘突兩側,手指盡力觸及椎間隙,並在此部位進行衝擊運動。其衝擊的力度劇患兒的病情、體質而定(如下圖)。

  2、鑽法:術者拇指和其餘四指分居脊柱兩側,用拇指或中指在脊神經根出口出做環狀或者螺旋狀運動,從一個脊柱階段移動另一個脊柱階段,按摩手指和支撐手指同時移動。

  3、鋸法:雙手橫跨脊椎棘突,兩手指間形成按摩去的面板突起,雙手做拉鋸樣運動,一個水平進行1~2次後,上移一個水平進行。

  4、牽拉法:術者用一手的兩個手指,常時中指和食指,沿脊柱兩側從骶部直到頸部以同等速度進行牽拉的方法,為了作用有力,可另一手增加負荷。

  傳統按摩法

  促進小兒生長髮育健體的傳統按摩法主要有:按揉百會、按揉啞門、按揉大椎、按揉大椎、推脊柱、按揉腎俞、按揉脾俞、摸腹、捏脊、補肺經、補脾經、補腎經、運水入水等(注:據報道按揉啞門和大椎有利於大腦供血)。

  注:按摩時要孩子面板抹點介質(如爽身粉)以防止面板損傷。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