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得了腦血管病,分不清是哪一種,常把腦血栓說成腦梗塞,腦出血說成腦血栓等。雖然這都是腦血管疾病,但發病機理和臨床表現不同,治療也各異。
腦出血是腦血管破裂後,血液滲入腦實質引起的臨床症狀,病情較急,一般較腦血栓、腦梗塞嚴重。常見的原因是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等,其次是腦血管畸形、先天性動脈瘤等。腦出血常在活動或情緒激動時發病,一般有跌倒、昏迷、偏癱、嘔吐等症狀,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還可有面肌癱瘓、嘴歪及流口水等。出血部位不同表現不同。
腦血栓是由於動脈粥樣硬化、動脈內膜炎以及血液粘稠度高,導致腦血管區域性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引起的症狀。腦血栓形成起病較緩慢,往往在睡眠或休息時發病。部分病人症狀起初較輕,以後逐漸加重,甚至有病後2~3天達到高峰的。患者昏迷較少見,一般症狀較輕,可有偏癱及單側肢體癱瘓,也可能有失語症,有的病人有頭或肢體麻木等症狀。
腦梗塞是血管其他部位的栓子如心臟病的附壁血栓,主動脈、頸動脈等的血栓呈動脈硬化斑塊脫落,盆腔及下肢靜脈血栓脫落,骨折時脂肪栓子等執行到腦部引起血栓塞時出現的症狀,多發生於心髒病病人。該病發病急,常引起失語症及右上肢為主的偏癱感覺障礙,但很少有昏迷出現。
治療腦出血常用止血劑療法。對腦出血病人應儘可能避免搬動,保持安靜,防止再出血。目前採用手術治療腦出血有一定效果。對腦血栓及腦梗塞採用擴血管治療。應用外血管藥物可改變區域性缺血及促進症狀迅速緩解,愈後較好。
腦出血是指腦實質內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最常見的病因是高血壓和腦動脈硬化,常因用力、情緒激動等因素誘發,故大多在活動中突然發病。發病後,患者很快進入昏迷狀態;並有脈搏洪大而緩慢、呼吸深而慢、面部潮紅、視神經乳頭水腫等顱內高壓表現;多數伴有中樞性高熱。
由於出血部位不同,其神經定位表現也不相同。
1、內囊出血最常見,主要是出現"三偏症":對側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及偏盲。癱瘓肢體早期肌張力偏低、反射消失,很快肌張力逐漸增高,腱反射增強、病理反射陽性。主側半球出血時伴有失語症。
2、腦橋出血雙側面肌及四肢肌癱瘓,腱反射增強,病理反射陽性,雙側瞳孔針尖樣大小。
3、腦室出血表現為劇烈頭痛、嘔吐,很快進入深昏迷,並可有全身強直性痙攣發作。
4、小腦出血表現為眩暈、頭痛、嘔吐、共濟失調、瞳孔縮小、腦膜刺激徵陽性。
出血時白細胞計數增多,腦脊液檢查多為血性,起病1周內CT檢查可確診直徑大於或等於1釐米的血腫。
急性期的主要防治措施包括:
1、防止繼續出血患者應絕對靜臥,儘量避免不必要的搬動,躁動時可用地西泮(安定)5-10毫克肌內注射;適當降壓,使血壓控制在(160-150)/(100-90)毫米汞術左右為宜;可選用止血劑,但無明顯止血效果。
2、降低顱內壓可選用20%甘露醇溶液、地塞米松注射劑,用量用法詳見腦血栓形成。
3、其他措施改善腦缺氧、保護腦細胞,持續氧氣吸入;排除氣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頭部置冰枕或冰帽以降低腦組織代謝率。
4、加強病情觀察及護理注意觀察脈搏、呼吸、血壓、瞳孔和神志變化;鼻飼流質飲食和靜脈補充液體,以維持營養補給和水、電解質平衡;積極防治肺炎、褥瘡等併發症;高熱時應先行物理降溫,無效時並用退熱藥物以加強降溫作用;有抽搐時應選用地西泮(安定)5-10毫克肌內注射。
5、手術若患者不適宜保守治療,需手術治療。復旦大學醫學院(原上海醫科大學)華山醫院陳銜城教授(2000年4月)推苊小骨窗開顱術+重組鏈激酶,近期優良率和遠期優良率分別達67.7%和66.7%,遠遠高於其他治療方法。
40歲至60歲的男性是腦出血的高發人群,而且年紀越輕腦出血面積越大、越凶險,預後也相對越差。血壓起伏不定易導致腦出血,因此,中年男性應養成定期測量血壓的習慣,並注意不要透支體力,避免血壓波動的各種危險因素。
腦出血是在長期高血壓的情況下,在血管受損的基礎上發生的,飲酒、壓力、情緒激動等都是重要的誘因。王教授指出,中青年人壓力大、工作繁忙、睡眠不足、社交活動多,特別是以酒為主的中國式社交方式,更使腦出血的發病危險大為增加。
腦出血發生與血管自身的構造和健康狀況也密切相關。血管內膜病變多體現為變厚而使血流受阻;血管中層病變則多體現為破裂出血。內膜增厚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動脈粥樣硬化程度的加重而逐漸進展的,然而,血管內膜增厚使缺血風險增大(心梗、腦梗發生危險增大)的同時,在客觀上對血管又形成了一定的保護作用,使出血的危險降低。出血或是缺血的風險,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具有此消彼長的特點。中年人動脈粥樣硬化程度尚不嚴重,血管內膜尚未增厚時,缺血的風險尚小,卻有較大出血的風險。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