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副主任醫師 楊榮

  鼻後滴流綜合徵是一種由於鼻部疾病引起分泌物倒流至鼻後和咽喉部,甚至反流入聲門或氣管,導致以咳嗽為主要表現的綜合徵。

  目前多數觀點認為,鼻腔、鼻竇發生的炎性病變可刺激分佈於鼻、鼻竇、咽喉等處的咳嗽感受器,使其產生類似於下呼吸道的炎症反應;同時感覺神經末梢所含神經肽和神經遞質可刺激氣道感覺神經,從而提高咳嗽反射的敏感性。另外,鼻後滴流綜合徵(PNDS)時由鼻或鼻竇的過多分泌物向後滴入咽喉部,對咽喉部咳嗽傳入神經產生物理性刺激而促發咳嗽。多種疾病均可導致鼻後滴流綜合徵,如普通感冒、變應性鼻炎、非變應性鼻炎、血管舒縮性鼻炎、感染性鼻炎等。

  鼻後滴流綜合徵是慢性咳嗽中最常見卻又容易被忽略的病因。1998年美國胸科醫師學會頒佈的咳嗽指南明確指出:鼻後滴流綜合徵、咳嗽變異型哮喘和胃食管反流是慢性咳嗽的最常見病因,發病率佔85%~98%。我國最新頒佈的《咳嗽診斷與治療指南》也指出:鼻後滴流綜合徵為慢性咳嗽的常見病因。美國研究者發現慢性咳嗽患者中鼻後滴流綜合徵佔28%~57.6%。

  我國《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推薦的鼻後滴流綜合徵診斷標準如下:

  (1)發作性或持續性咳嗽,以白天咳嗽為主,入睡後較少咳嗽;

  (2)鼻後滴流和(或)咽後壁黏液附著感;

  (3)有鼻炎、鼻竇炎、鼻息肉或慢性咽喉炎等病史;

  (4)檢查發現咽後壁有黏液附著、鵝卵石樣觀;

  (5)經針對性治療後咳嗽緩解。

  排除鼻後滴綜合症的常用檢查包括:耳鼻喉科的專科檢查及影像學檢查,如前鼻鏡檢查、鼻內鏡檢查、纖維鼻炎經檢查、鼻咽部側位DR片,鼻竇CT等檢查。

  治療方案:

  對疑為鼻後滴流綜合徵的患者應該基於其可能的基礎疾病採取特異性治療。由普通感冒、非變應性鼻炎、血管舒縮性鼻炎、全年性鼻炎等引起的PNDS,首選第1代抗組胺劑(如馬來酸氯苯那敏)和減充血劑(鹽酸偽麻黃鹼)。多數患者在初始治療後數天至2周內產生療效。變應性鼻炎引起的鼻後滴流綜合徵採用各種抗組胺藥均有效果,首選無鎮靜作用的第2代抗組胺藥,常用藥物為氯雷他定或阿斯米唑等。鼻腔吸入糖皮質激素是變應性鼻炎的首選藥物,吸入劑量通常為丙酸倍氯米鬆50μg/次/鼻孔或等同劑量的其他吸入性糖皮質激素,每天1~2次。色甘酸鈉吸入對變應性鼻炎亦具有良好的預防作用,應用劑量為20mg/次,每天3~4次。改善環境、避免變應原刺激是控制變應性鼻炎的有效措施。變應原免疫治療可能有效,但起效時間較長。

  急性細菌性鼻竇炎的主要治療為應用抗菌藥物,效果欠佳或分泌物多時可採用鼻腔吸入糖皮質激素及減充血劑減輕炎症。慢性鼻竇炎的治療,指南建議採用下列初治方案:應用對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和厭氧菌有效的抗菌藥物3周;口服第1代抗組胺劑和減充血劑3周;鼻用減充血劑1周;鼻吸入糖皮質激素3個月。內科治療效果不佳時可行負壓引流、穿刺引流或外科手術。

  在鼻後滴流綜合徵治療中應注意,並非所有的抗組胺藥有相同療效。目前研究認為,第1代抗組胺藥和減充血劑是對大部分鼻後滴流綜合徵患者最有效的治療方案,由非過敏性原因引起的鼻後滴流綜合徵並非由組胺介導,選用第2代抗組胺藥治療很可能無效。

  藥物治療無效的慢性鼻-鼻竇炎,鼻息肉等儘早手術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