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1、傳染源
患者和隱性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患者在發病1日至發病後3日內傳染性最強。少數患者在熱退後第3日還可從血液中分離到病毒。此外蝙蝠、猴、鳥類和狗等動物體內可檢測到登革病毒抗體,可能為登革病毒的自然宿主,從而有可能成為本病的傳染源。
2、傳播媒介
蚊蟲是本病的主要傳播媒介,其中伊蚊是傳播登革病毒的主要蚊種,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
3、易感性
在新流行區各年齡組均易感但以青壯年發病者居多。
臨床表現
潛伏期2~15日,平均為6日左右。
1、登革熱
(1)發熱起病大多突然,體溫迅速達39℃以上,一般持續2~7日,熱型多不規則,部分病例於第3~5日體溫降至正常,1日後又再升高,呈雙峰熱或鞍型熱。兒童病例起病較緩、熱度也較低。發病時伴有頭痛、背痛和肌肉關節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狀。可有感覺過敏、噁心、嘔吐、腹痛、食慾差、腹瀉和便祕等消化道症狀。顏面和眼結膜充血,頸及上胸面板潮紅。發熱期可出現相對緩脈。
(2)皮疹於發病後2~5日出現,初見掌心、腳底或軀幹及腹部,漸次延及頸和四肢,部分患者見於面部,可為斑丘疹、麻疹樣皮疹、猩紅熱樣皮疹、紅斑疹,稍有刺癢,也有在發熱最後1日或在熱退後,於腳、腿背後、踝部、手腕背面、腋窩等處出現細小淤斑,1~3日內消退,短暫遺留棕色斑,一般與體溫同時消退。
(3)出血於發病後5~8日,約半數病例可出現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面板淤點、胃腸道出血、咯血、血尿、陰道出血等。
(4)淋巴結腫大全身淋巴結可有輕度腫大,伴輕觸痛。
(5)其他可有肝腫大。病後患者常感虛弱無力,完全恢復常需數週。重型登革熱於病程第3~5日,出現頭痛、噁心、嘔吐、意識障礙,呈腦膜腦炎表現或有些表現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本型常因病情發展迅速,因中樞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而死亡。
2、登革出血熱
(1)休克一般發生於病程第2~5日,持續12~24小時,患者煩躁不安,四肢厥冷,面色蒼白,面板出現花紋,體溫下降,呼吸快而不規則,脈搏微弱,脈壓進行性縮小,血壓下降甚至測不出,病程中還可出現腦水腫,偶有昏迷。若不及時搶救,4~10小時死亡。
(2)出血出血傾向嚴重,有鼻出血、面板出現血大批淤斑,嘔血、便血、咯血、血尿、陰道出血,甚至顱內出血等。
檢查
1、常規檢查
(1)周圍血象登革熱患者的白細胞總數起病時即有減少,至出疹期尤為明顯;中性粒細胞百分比也見降低,並有明顯核左移現象,有異常淋巴細胞,退熱後1周血象恢復正常。
(2)尿常規可有少量蛋白、紅細胞、白細胞,有時有管型。
2、病毒分離
取早期病人血液,接種於白紋伊蚊細胞株(C6/36)、分離病毒後須經特異性中和試驗或血凝抑制試驗加以鑑定。
3、血清免疫學檢查
用ELISA檢測患者血清中特異性IgM抗體,陽性有助於登革熱的早期明確診斷。若在患者的血清中檢出登革病毒抗原,亦可作為明確診斷依據。
4、反轉錄“RT-PCR”檢測
患者血清中登革病毒RNA,其敏感性高於病毒分離,可用於早期快速診斷及血清型鑑定,但技術要求較高,其特異性和可重複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5、其他
在登革出血熱病例中尚可出現血液濃縮,出、凝血時間延長,血清穀草轉氨酶升高,凝血酶原時間延長,電解質失調,血白蛋白降低,代謝性酸中毒等。各種凝血因子輕度降低,纖維蛋白原減少,纖維蛋白原降解物輕至中度增加
診斷
根據病因、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等進行綜合分析,均可明確診斷。
鑑別診斷
1、流行性感冒
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炎的症狀較明顯,皮疹少見。
2、麻疹
咳嗽、流涕、流淚,眼結合膜充血、畏光,以及咽痛,全身乏力常見。在病程的第2~3天,90%以上患者的口腔出現科氏斑。皮疹為斑丘疹,首先見於耳後髮際,漸及前額、面、頸,自上而下至胸、腹、背及四肢。
3、猩紅熱
急性咽喉炎較明顯,表現為咽痛、吞嚥痛,區域性充血並可有膿性分泌物,頜下及頸淋巴結腫大、觸痛。發熱24小時後開始出疹,始於耳後、頸部及上胸部,然後迅速蔓及全身。皮疹為瀰漫充血性針尖大小的丘疹,壓之退色,伴有癢感。面部充血而口鼻周圍充血不明顯,形成口周蒼白圈。
4、流行性出血熱
又稱腎綜合徵出血熱,患者主要表現為發熱、中毒症狀、充血、出血、休克、少尿、高血容量綜合徵。血清中可檢出抗流行性出血熱病毒的IgG、IgM抗體。
5、鉤端螺旋體病
病前有疫水接觸史。體檢時腓腸肌壓痛較明顯。血清中可檢出抗鉤端螺旋體的IgG、IgM抗體。
6、恙蟲病
可於腫大、壓痛的淋巴結附近發現特徵性焦痂或潰瘍。血清變形桿菌凝集試驗(外-斐反應)檢查,OXK凝集抗體效價達1:160或以上有診斷意義。血液接種於小鼠腹腔,經飼養7~10天后可分離出恙蟲病立克次體。
7、傷寒
肥達反應(傷寒桿菌血清凝集反應)中“O”抗體效價可在1:80以上,“H”抗體效價可在1:160以上。血液和骨髓培養可有傷寒桿菌生長。
治療
目前對本病尚無確切有效的病原治療,主要採取支援及對症治療措施。
1、降低體溫
對高熱患者宜先用物理降溫,如冰敷、酒精拭浴,慎用止痛退熱藥物。對高熱不退及毒血癥狀嚴重者,可短期應用小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如口服潑尼鬆。
2、補液
對出汗多、腹瀉者,先作口服補液,注意水、電解質與酸鹼平衡。必要時應採用靜脈補液,糾正脫水、低血鉀和代謝性酸中毒,但應時刻警惕誘發腦水腫、顱內高壓症、腦疝的可能性。
3、降低顱內壓
對劇烈頭痛、出現顱內高壓症的病例應及時應用20%甘露醇注射液快速靜脈滴注。同時靜脈滴注地塞米松,有助於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對呼吸中樞受抑制的患者,應及時應用人工呼吸機治療。
預後
登革熱是一種具自限性傾向的傳染病,無併發症患者的病程約為10天。本病通常預後良好。死亡病例多為重型患者。
預防
1、應儘快進行特異性實驗室檢查,識別輕型患者。加強國境衛生檢疫。
2、切斷傳播途徑。防蚊、滅蚊是預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改善衛生環境,消滅伊蚊滋生地,清理積水。噴灑殺蚊劑消滅成蚊。
3、提高人群抗病力,注意飲食均衡營養,勞逸結合,適當鍛鍊,增強體質。
4.、疫苗仍處於研製、試驗階段。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