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是登革病毒經蚊媒傳播引起的急性蟲媒傳染病。臨床表現為高熱、頭痛、肌肉、骨關節劇烈痠痛、皮疹、出血傾向、淋巴結腫大、白細胞計數減少、血小板減少等。是東南亞地區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登革”的名稱是從英語Dengue音譯而來,至於Dengue之由來也眾說紛紜;比較普遍的說法是源自斯瓦希里語(Swahili)中的“Ki-dingapepo”,意思是“突然抽筋,猶如被惡魔纏身”。在臺灣,則被稱為登革熱、天狗熱或斷骨熱,而中國大陸稱為登革熱、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被稱為骨痛熱症或蚊症。在越南通稱為熱出血症。
登革熱的前期症狀和感冒相似,很多患者把其當作感冒來治療,這樣不僅耽誤了時間,更加重了病情。登革熱臨床上分輕型、典型和重型。
輕型登革熱並不可怕,但重型登革熱卻是一個恐怖的殺手,病死率達90%以上。
登革熱的前期症狀:首先是發熱,通常起病急驟,發熱、頭痛,同時伴有背部、骨、肌肉及關節痛,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和便祕等。3~5天就開始出現皮疹,顏面潮紅、結膜充血及淺表淋巴結腫大。早期登革熱病人全身肌肉非常痠痛,輕微的觸碰也會造成巨大的疼痛。
如早期登革熱病情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狀。
重型登革熱可在上述表現基礎上突然加重,出現腦膜炎、中樞性呼吸衰竭出血性休克等徵象。
登革熱的臨床表現
潛伏期2~15日,平均為6日左右。
1、登革熱
(1)發熱起病大多突然,體溫迅速達39℃以上,一般持續2~7日,熱型多不規則,部分病例於第3~5日體溫降至正常,1日後又再升高,呈雙峰熱型。兒童病例起病較緩、熱度也較低。發病時伴有頭痛、背痛和肌肉關節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狀。可有感覺過敏、噁心、嘔吐、腹痛、食慾差、腹瀉和便祕等消化道症狀。顏面和眼結膜充血,頸及上胸面板潮紅。發熱期可出現相對緩脈。
(2)皮疹於發病後2~5日出現,初見掌心、腳底或軀幹及腹部,漸次延及頸和四肢,部分患者見於面部,可為斑丘疹、麻疹樣皮疹、猩紅熱樣皮疹、紅斑疹,稍有刺癢,也有在發熱最後1日或在熱退後,於腳、腿背後、踝部、手腕背面、腋窩等處出現細小淤斑,1~3日內消退,短暫遺留棕色斑,一般與體溫同時消退。
(3)出血於發病後5~8日,約半數病例可出現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面板淤點、胃腸道出血、咯血、血尿、陰道出血等。
(4)淋巴結腫大全身淋巴結可有輕度腫大,伴輕觸痛。
(5)其他可有肝腫大。病後患者常感虛弱無力,完全恢復常需數週。重型登革熱於病程第3~5日,出現頭痛、噁心、嘔吐、意識障礙,呈腦膜腦炎表現或有些表現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本型常因病情發展迅速,因中樞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而死亡。
2、登革出血熱
(1)休克一般發生於病程第2~5日,持續12~24小時,患者煩躁不安,四肢厥冷,面色蒼白,面板出現花紋,體溫下降,呼吸快而不規則,脈搏微弱,脈壓進行性縮小,血壓下降甚至測不出,病程中還可出現腦水腫,偶有昏迷。若不及時搶救,4~10小時死亡。
(2)出血出血傾向嚴重,有鼻出血、面板出現血大批淤斑,嘔血、便血、咯血、血尿、陰道出血,甚至顱內出血等。
2014年廣州登革熱疫情,指的是2014年6月份,廣州爆發的感染登革熱病例的疫情,此次登革熱疫情猶在廣州受災特別重。隨後疫情在各地發展。截至2014年10月6日全市報告病例數已達19631例,接近2萬大關。6日一天廣州增加1467名病例。廣州市衛生局、市疾控中心對全市614個社群、村居進行蚊媒監測發現,僅有259個達標,達標率仍未過半。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