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痛症是以足跟疼痛為主,是發生於’扣老年人的一種常見的慢性損傷性疾病。跟痛症常伴有跟骨骨刺,但也可無骨刺。跟骨骨刺與跟痛症沒有必然平行關係。跟痛症實際上是跟骨的骨膜及周圍纖維組織損傷造成無菌性炎症。
1、發病機制
正常人足底不是平的。足底中部向上呈弓形凹陷。從前向後的弓形稱縱弓,從內向外的弓形稱橫弓。足底的弓形結構使人體負重時足部具有彈性。足的縱弓是由跖腱膜維持的。跖腱膜起自跟骨底面的結節,向前伸展,最後分成五股,分別止於五個足趾的趾骨上。
跖腱膜的深面有趾短屈肌附著。跖腱膜與足弓之間的關係猶如弦和弓。因此,人在站立、行走時跖腱膜受到強大牽拉力以維持足弓的正常結構。如此,跖腱膜在跟骨的附著點經常受到強大的牽拉力的作用,這一區域的跖腱膜及跟骨骨膜容易損傷。另外,跟骨結節也是足的負重點,人體重量相當大一部分集中在跟骨結節上,這也是它容易損傷的原因之一。
中老年人跖腱膜彈性減弱,跟骨骨質疏鬆,是易患此病的內因。突然長途行走或長時間站立勞動是跟痛症發病的常見誘發因素。鞋底過硬時也易造成跟痛症。足跟是人體負重的集中區,足跟損傷後周圍軟組織可出現炎症反應。因足跟周圍軟組織堅韌,疼痛較重。軟組織損傷後再負重可進一步加重損傷。因此,跟痛症可持續數月之久。
2、臨床表現
主要症狀是足跟底部疼痛,常於勞累後出現。疼痛呈持續性,足跟著地時加重疼痛。
檢查時,跟骨底面有侷限性壓痛。嚴重者足跟軟組織可發紅及腫脹,壓痛範圍擴大。
X線檢查在跟骨底可見到骨刺。有的病人無骨刺。骨刺大小與臨床表現不成比例。有骨刺者可無症狀,有症狀者可無骨刺。多數病人有跟骨骨質疏鬆。
3、治療
跟痛症病人行走困難,很多病人病史較長,影響病人日常生活,特別是對老年人影響更大,部分病人疼痛可遷延、漫長。積極正規地治療能有效控制疼痛,首先選擇保守治療。
①儘量減少足部負重,讓足跟部充分休息,少走路,為損傷癒合創造條件。必須行走時足跟部要墊厚軟墊,減少對足跟的損傷。有一種市場有售的足跟墊,對跟痛症可以有很好的效果。足跟墊一來有一定的緩衝作用,二來其形狀與足跟底部的形狀密切契合,可以增加足底的負重面積,減小對足跟的壓強,減小對足跟的刺激。
②熱水泡腳、區域性理療、熱敷等方法:患者應堅持每天晚上臨睡前用熱水泡腳半小時左右,或將足部置於有加熱作用的電暖氣、電手爐、紅外線燈、家用理療儀等裝置上,溫熱作用可以改善區域性的微迴圈,對於緩解疼痛很有幫助。也可以到醫院進行有針對性的理療,效果可能更好,但難以每天堅持。
③外用藥物,對中老年人來說是一種方便的治療方法。常用療效較好的外用擦劑有骨友靈、傷痛一噴靈、正紅花油、扶他林乳膠劑等,另外外用貼到膏藥如奇正消痛貼、傷溼止痛膏等效果都不錯。使用外用藥物要注意使用方法。用藥之前,應先用溫水泡腳,然後使用擦劑或膏藥。擦劑塗藥範圍應大於疼痛範圍。用藥後要按摩一段時間。
④口服消炎止痛藥物。疼痛重的跟痛症患者可口服消炎止痛藥。這類藥物的作用是抑制區域性炎症反應,促進組織癒合,緩解疼痛。常用的藥物有:布洛芬、芬必得、消炎痛、扶他林等。消炎痛及布洛芬價格便宜,療效好。部分病人用藥後感上腹部不適,但飯後服藥可避免或減輕對胃的刺激。
⑤封閉治療。經上述治療無效的病人可用封閉法治療。用氫化考的鬆區域性痛點注射,一般止痛效果均好。足跟面板質韌,注射時本身疼痛較重,並有感染的可能。因此,跟痛症患者應先用其它方法治療,無效時再封閉治療。
4、預防
跟痛症在中老年人發病是很普遍的,給他們幹添了很多痛苦。因此,中老年人應注意預防跟痛症的發生。中老年人平時注意鍛鍊身體,尤其是堅持每天散步,使雙足能經常得到鍛鍊。經常散步能使足的韌帶保持彈性,跟骨骨質疏鬆得到改善,有助於預防跟痛症的發生。
不經常鍛鍊身體的人,偶然一次長時間行走或站立勞動容易患跟痛症。因此,除了平時注意鍛鍊身體外,要避免足部持續負重。需要長途行走或長時間站立時要注意間斷休息,防止足部過度疲勞。
每天用溫水泡腳,保持足部衛生和良好的血液迴圈,有助於足的健康。
穿鞋要寬鬆,鞋底要有彈性、柔軟,也可以預防性地在鞋中放置使用足跟墊。鞋底過薄容易損傷足部。
通過上述方法可望防止跟痛症的發生。對於已患跟痛症的病人有助於防止復發。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