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普外科 副主任醫師 靳斌

  肝癌的診斷已從30年代的“死後診斷”進展到“臨床診斷”以及70年代的“亞臨床診斷”。這一進步與不同時期新的診斷方法問世緊密聯絡。60年代末AFP檢測用於臨床使肝癌診斷產生第一次飛躍;80年代電子計算機與新技術結合產生的超聲顯象、CT、MRI等新的定位診斷方法問世導致肝癌診斷的第二次飛躍。第一次飛躍使肝癌診斷由“臨床期診斷”提高到“亞臨床期診斷”階段;第二次飛躍則使亞臨床期診斷提高到1cm肝癌水平,而且使臨床期肝癌的診斷更為準確,術中超聲的應用又使治療水平有明顯提高。由新技術帶來的還有概念的更新,“亞臨床診斷”的概念已完全更新了過去100年肝癌的診斷概念。
  1)肝癌標記與實驗室檢查:
  對血清肝癌標記物已有眾多研究,不下幾十之多。主要有:①甲胎蛋白(AFP)及其異質體;②各種血清酶,如GGT及其同工酶、ALD-A、AFU、AAT、ALP-Ⅰ、5’-NPD-V、PyK、GST等;③其他標記如DCP、鐵蛋白與酸性鐵蛋白等。但迄今為止,在各種肝癌標記物中尚無超過AFP者,尤其對於早期診斷而言,AFP已經約20年驗證。但由於我國肝癌者有30%~40%屬AFP陰性,為此其他標記物對AFP陰性肝癌仍有其應用價值。
  2)影象學診斷
  超聲診斷(Ultrasonography,US):肝癌診斷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屬無創傷定位,價格相對低廉,可重複使用,無放射性損害,敏感度高。但存在難以檢測的盲區,受其他肝病背景的影響,也受操作者解剖知識、檢驗與操作細緻與否的影響。

  電子計算機X線體層掃描(CT):肝癌定位診斷的常規專案。其診斷價值為明確病灶的位置、數目、大小及其與重要血管的關係;提示病變性質;有助於放療定位;有助於瞭解肝周圍組織器官是否有癌灶。磁共振顯象(MRI):與CT相比,其特點在於能獲得橫斷面、冠狀面和矢狀面的圖象;對軟組織的分辨優於CT;無放射線損害;對良惡性肝內佔位,尤其與血管瘤的鑑別可能優於CT。此外,MRI無需增強即可顯示門靜脈和肝靜脈的分支。選擇性肝動脈造影已成為肝癌診斷中的重要手段。放射性核素顯象:放射性核素顯象在60和70年代曾經是肝癌定位診斷的重要手段。但由於超聲、CT、MRI等顯象的問世,核素顯象在顯示小病灶方面已落後於前者。近年來由於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儀(SPECT)的應用以及應用單克隆抗體作放射免疫顯象,其重要性又重新受到重視。
  3)腹腔鏡和肝穿刺
  腹腔鏡診斷肝癌曾沿用多年,近年由於腫瘤標記與顯象技術的進步,腹腔鏡已趨少用。但對診斷不清,尤其是肝癌可能性較小的物件,仍有一定的價值。
  4)有症狀肝癌和大肝癌的診斷:要點如下:①來自肝癌高發區,中年,男性多於女性,有家族肝癌史;②有肝炎或肝硬化背景或證據;③肝痛、上腹腫塊、納差、乏力、消瘦,不明原因發熱、腹瀉或右肩痛,肝大、結節感或右膈抬高;④少數以癌結節破裂急腹症、遠處轉移為首發症狀;⑤晚期出現黃疸、腹水、惡病質;⑥門靜脈主幹癌栓常有臍周痛、腹脹等;⑦不伴SGPT明顯異常的AFP上升達500μg/L以上者;⑧右膈侷限隆起活動受限;⑨超聲顯象示有暈圈的實質性佔位;10、CT示實質佔位,注射造影劑無填充;11、肝動脈造影示腫瘤血管與腫瘤染色;12、99mTc-PMT呈陽性掃描者多為肝細胞癌或肝腺瘤。

  5)亞臨床肝癌和小肝癌的診斷:對亞臨床肝癌(即無症狀體症者)和小肝癌(直徑小於5cm者)的診斷主要是對AFP與超聲顯象等定位診斷的聯合分析。
  肝 癌 治 療
  一.外科手術治療

  外科手術治療仍是目前治療肝癌的首選方法。近年來由於肝癌的早期診斷、定位診斷、腫瘤生物學及肝癌外科若干概念的更新進步,使肝癌外科治療效果有了明顯的提高。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手術切除治療:不能切除的術中各種區域性治療:①術中肝動脈門靜脈化療並結紮;②置入式注藥泵輸注化療;③術中置入式微波輻射治療;④術中冷凍治療;⑤術中電化學治療;⑥三苯氧胺加肝臟灌注化療;⑦肝癌的序貫治療。
  二.放射治療:近年來隨著放射物理學和放射生理學的研究進展,進展了放療裝置,採用鈷60γ射線或電子直線加速器的X射線、高能射線等,對肝癌的照射方法和範圍也有了改進,由原來的全肝照射-區域性照射-全肝移動放照射-手術定位區域性照射和超分割照射等,使肝癌放療效果有明顯的提高,副作用則降低到最低水平。主要包括體外放射治療和體內放射治療。
  三.化學藥物治療:95%的肝癌病人在診斷時已失去手術機會,多數的肝癌患者還有賴於化學藥物的治療。以往對肝癌的化療評價不高,尤其是全身給藥療效甚微,近年來改變了化療的給藥途徑,行肝動脈化療並栓塞,使肝癌的化療效果有明顯的提高。目前認為插管化療優於全身聯合化療,聯合化療優於單藥化療。肝動脈插管化療被認為是不宜手術治療肝癌病人的最好療法。
  四.介入放射學治療:80年代興起並得到迅速發展的經皮腔超選擇性肝動脈灌注化療和栓塞的介入放射學技術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是早期侷限性肝癌或是中晚期肝癌治療,此介入放射學技術都是決定性的治療方法,必不可少。
  五.免疫治療:國內曾先後試用過卡介苗、小棒狀桿菌、左旋咪唑、瘤苗、胚胎細胞、胸腺素、轉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等,但均未獲明顯療效。近年來應用較多的有干擾素、白細胞介素-Ⅱ、淋巴因子啟用的殺傷細胞等,單用或聯合其他療法可程度不同的提高肝癌的治療效果。
  六.無水酒精注射治療:近年來,在B超引導下無水酒精注射治療肝癌的臨床報道很多。此種療法在縮小病灶、控制和延緩腫瘤生長方面有較明顯的效果,由於採用此療法不需特殊條件,操作方法簡便,併發症少,病人痛苦小,費用低,所以臨床使用很普遍。
  七.鐳射光動力學治療:超聲引導下進行肝癌區域性鐳射照射並同時注入化療藥物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八.超聲引導下微波凝固治療:此種療法適用於小肝癌。
  九.導向治療:導向治療是利用一種對肝癌有特殊親和力的抗體或化合物作“載體”,或通過物理作用導向如磁,或通過腫瘤血管特異性導向如碘油,再與有殺傷腫瘤作用的“彈頭”(放射性核素、化療藥物、毒蛋白、BRM等)製成交聯物,以達到較多殺傷腫瘤而較少損害正常組織的目的。
  肝癌併發症
 
 併發症可由肝癌本身或並存的肝硬化引起,常見於病程晚期,故常是致死的原因。
  (一)肝性腦病常為終末期的併發症,佔死亡原因的34.9%。
  (二)消化道出血佔死亡原因的15.1%。合併肝硬化或門靜脈、肝靜脈癌栓者可因門靜脈高壓而引起食管或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也可因胃腸粘膜糜爛、凝血機制障礙等而出血。
  (三)肝癌結節破裂出血發生率約9~14%。肝癌組織壞死、液化可致自發破裂或因外力而破裂。如限於包膜下可有爭驟疼痛,肝迅速增大;若破入腹腔引起急腹痛,腹膜刺激徵,嚴重者可致血性休克或死亡。輕者經數天出血停止,疼痛漸減輕。
  (四)血性胸腹水膈面肝癌可直接浸潤或經血流或淋巴轉移引起血性胸水,常見於右側。
  (五)繼發感染因癌腫長期的消耗,抵抗力減弱,尤其在放射和化學治療後血白細胞下降者,易併發各種感染,如肺炎、腸道感染、真菌感染等。
  肝癌預後預防
  90年代肝癌臨床研究仍可概括為“早期、積極、綜合、特異”8個字,而“特異治療”的研究可能是一個重要的趨勢,其目標將圍繞將大肝癌變為小肝癌,使更多不能切除的肝癌成為可切除,從而使更多病人由不治向部分可治轉化。
  “綜合治療”有極其廣闊的前景。由於迄今尚未證實肝癌為單一病因因素,不同地區肝癌可能有不同的病因因素組合,因此肝癌表面膜抗原性在不同個體很難完全一致,對某一肝癌細胞高度特異的單克隆抗體難以適應於不同個體,為此非特異性的綜合治療將有其長遠的戰略意義。
  “特異治療”或“導向治療”是各種綜合治療中最誘人的一種。這種進入臨床才10餘年的新探索儘管尚未成熟,但已弄清若干問題。一方面已證明導向治療是一種能大量殺傷腫瘤的有力武器,另一方面則發現由於人體各種生理屏障、腫瘤血供等因素的干擾而難以達到100%消滅腫瘤的目的,且抗體導向有產生抗抗體之虞。未來10年將可能出現更特異的單抗,通過嵌合抗體等研究將解決抗抗體問題,將出現比131I更好的彈頭,包括BRM彈頭的應用,將出現諸如雙功能抗體等新的思路和途徑,將有可能供臨床應用的導向綜合治療方案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