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是息肉的好發部位,大腸息肉是結直腸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變,超過2cm以上的腺瘤繼續發展一半以上會變成癌。結腸癌和腸息肉關係密切,因為結腸息肉多數長在直腸和乙狀結腸的部位,而乙狀結腸、直腸恰恰也是大腸癌的好發部位此部位。
從病理學的角度出發,大腸息肉可分為兩大類: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非腫瘤性息肉)不易癌變,而腺瘤性息肉會發生癌變,不伴異型增生的息肉幾乎不癌變,而伴異型增生性息肉癌變率較高;基底部寬的息肉、多發性息肉、息肉大於2釐米、病程在兩年以上者等惡變率較高。
治療的意義:切斷癌變之路
息肉的出現是最早可以監測到的腸癌始發事件,腸癌的發生要經過腺瘤性息肉(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瘤變→癌變→進展期癌。而95%的大腸癌都是一步步從大腸息肉轉變過來的,從最初的正常的粘膜到息肉再到癌要經過一系列的基因突變事件,這個過程一般需5-10年。
雖然從息肉到癌要經歷好幾年,但中老年人是息肉的高發年齡段,若不檢查誰也不知道自己腸道里是否有息肉,上了年齡(超過50歲)至少都應該做一次腸鏡檢查。若腸道是乾淨的沒有息肉,恭喜您的大腸很健康,5-10年後再複查即可。若腸道有一顆小的息肉,內鏡下切除後病理結果顯示為管狀腺瘤,也要恭喜您很幸運,及時阻斷了息肉發生癌變的可能,今後3-5年複查即可。
癌變、包括癌變以前,都可以通過內鏡切除,達到根治。如果讓息肉進展到了癌,如果經有了淋巴結轉移,根治就比較難,即使外科清掃,也不能百分之百保證淋巴結完全清掃乾淨。這也與腫瘤治療的原則強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息肉切除屬於治療癌前疾病。
小的息肉可在腸鏡檢查時一併切除,腸鏡直視下行息肉的圈套摘除、電凝切除、粘膜下切除安全、簡便易行。但大的息肉(超過2cm)或者懷疑癌變的息肉(基底寬)會轉到外科開刀手術切除。內鏡下及時將較小的息肉連根拔除也阻斷了這顆息肉走上癌變的道路。
切除下來的息肉將送到病理科,進一步判斷息肉的性質。消化道息肉患者通過以上的治療,不僅可以消除惡變的隱患,而且可以解除精神上的顧慮,因此應採取積極的檢查和治療態度。
沒有明顯症狀,應如何發現
大腸是息肉的好發部位,但一半以上的大腸息肉患者沒有症狀。臨床上只有很少一部分腸息肉患者出現便血、黏液便、腹痛等異常。因為其一般沒有臨床症狀,結腸息肉很容易被忽視,個別患者息肉較大時可能有出血、腸道刺激等症狀,然而這些症狀也常常缺乏特異性。常規體檢如血液檢查、超聲、CT、腹部平片等檢查較難發現大腸息肉,臨床上絕大多數大腸息肉的發現是在腸鏡檢查或者下消化道造影時發現的。
息肉與腸癌發生關係密切:家族成員中有結腸癌或結腸息肉者,長期吃高脂肪或及油炸食品、高動物蛋白、低纖維飲食習慣,年齡大於50歲的人,是息肉、腸癌好發人群。建議從50歲開始每年大便隱血檢查,若有陽性結果再做一次腸鏡。若腸鏡沒有陽性發現,則5-10年做一次腸鏡即可,這樣可以經濟有效地儘早發現有癌變傾向的大腸腺瘤。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