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息肉泛指腸粘膜表面向腸腔突出的隆起性病變,通俗地說,是長在腸管內的一個“肉疙瘩”。大腸息肉是一種常見病,且大多為腺瘤性息肉,據研究:這種腺瘤性息肉的癌變機會是非常高的,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大癌變的機率會逐漸增高,因此,從這種意義上講,大腸息肉是腸癌的“前傳”。
腸息肉到腸癌距離有多遠?
按照病理學分類,有的大腸息肉屬於良性增生的產物,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後果。但由於肉眼看來大體相似,因此這一含意籠統不清的病名“大腸息肉”一直沿用至今。
在大腸息肉中,有些是非腫瘤性息肉,比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這些息肉的發生、發展與大腸癌關係並不大。與之相對應的息肉叫做腫瘤性息肉,最常見的是腺瘤性息肉,此種息肉與大腸癌的發生關係是十分密切的,統計表明80%的大腸癌都是由大腸腺瘤演變而來的:腺瘤性息肉患者腸癌的發生率比一般人群高3~5倍,多發性腺瘤可高出10倍甚至更多。另外,腺瘤性息肉體積愈大,癌變機會越高;無蒂腺瘤較有蒂腺瘤癌變率高,可見將腺瘤性息肉列為癌前病變並不是空穴來風的,如果不能夠及時發現、並早些斬草除根,它們其中的一部分有朝一日就會來個“華麗轉身”,變化成可怕的腸癌。
“大腸息肉”是如何潛伏的?
多數大腸息肉患者起病時臨床上可無任何症狀,它們會默默無聞一直“潛伏”在我們的身體內,不易被察覺。一些較大的息肉也可引起腸道症狀,主要為大便習慣改變、次數增多、便中帶有粘液或粘液血便,但偶有腹痛,極少數患者大便時會有腫物自肛門脫出。一些患者可有長期便血或貧血症狀,有家族史的患者往往對息肉的診斷有提示作用。
由於大腸息肉臨床上常無症狀,即使出現某些消化道症狀如腹脹、腹瀉、便祕等也較輕微和不典型而往往被人忽視。一般病人多以便血、大便帶血、粘液血便來就診,又常被誤診為痔瘡等肛門疾病而延誤檢查,因此,大腸息肉的診斷首先要提高醫師對本病的認識,凡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狀者,尤其40歲以上的中老年男性應注意作進一步的檢查。這樣,大腸息肉的確診率可望有所提高。
怎樣向大腸息肉說不?
大腸息肉是肛腸外科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而現實情況卻是很多患者不瞭解本病,罹患該病後往往久拖不治或盲目亂治。大量的的臨床診治經歷告訴我們:大腸息肉若長期失治誤治,對身體潛在影響很大,嚴重的還可遷延成癌症,所以針對大腸息肉一定要重視“三早原則”,即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大腸息肉生長緩慢,及早摘除大腸息肉對改善臨床症狀、降低大腸癌的發生意義重大。那麼我們有哪些方法可以向大腸息肉“亮劍”呢?自從電子結腸鏡應用於臨床診療之後,臨床醫師對結直腸息肉治療有了質的飛躍,具體治療方法可依據腸息肉性質而定:帶蒂的息肉和小而無蒂的息肉,均可經電子結腸鏡、在直視下用圈套電灼,或熱活檢鉗法摘除,此種方法成功率高,治療效果確切。
總之,大腸息肉在臨床上有特點可循,有上述症狀的患者更需提高警惕,不可抱有僥倖心理,應掌握其特點並結合大腸息肉惡變的危險因素,及時前往醫院接受診治,減少大腸息肉惡變為大腸癌的發生,讓名為“腸癌前傳”的大腸息肉永遠不會有續集上演。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