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從字面上理解就是一小塊贅肉,增生組織的團塊,泛指空臟器向腔內突出和隆起型病變,胃上長出來叫胃息肉,膽囊上叫膽囊息肉,大腸是消化道息肉最常發生的部位。正常情況下,我們的消化道粘膜是平坦光滑的,其表面的上皮細胞每天有序不斷的更新脫落,若受到了過度的理化或者生物因素損傷,加速修復的消化道粘膜可能就會出現過度增生,在消化腔道表面形成一個小的隆起或凸起。
醫學上把消化道粘膜上的這種隆起性病變稱為消化道息肉,表面上看起來都是“肉疙瘩”,但病理上卻有許多種,可以是腺瘤,也可以是炎症刺激引起的增生和修復性反應,或是區域性粘膜的增生和肥厚,甚至是早期癌。不同性質的息肉,預後和處理絕然不同。因此息肉都需要病理學檢查才確定其性質好壞。
大腸是息肉的好發部位,大腸息肉是結直腸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變,超過2cm以上的腺瘤繼續發展一半以上會變成癌。結腸癌和腸息肉關係密切,因為結腸息肉多數長在直腸和乙狀結腸的部位,而乙狀結腸、直腸恰恰也是大腸癌的好發部位此部位。
從病理學的角度出發,大腸息肉可分為兩大類: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非腫瘤性息肉)不易癌變,而腺瘤性息肉會發生癌變,不伴異型增生的息肉幾乎不癌變,而伴異型增生性息肉癌變率較高;基底部寬的息肉、多發性息肉、息肉大於2釐米、病程在兩年以上者等惡變率較高。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