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然而,生存環境的改變和飲食習慣的改變,也使某些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呈上升趨勢。據衛生相關部門的統計,在我國近20年來,大腸癌(通常指結腸癌和直腸癌)的發病率明顯上升。雖然大腸癌的真正病因尚不明確,但其相關的高危因素漸漸被科學工作者認識,如過多的動物脂肪和動物蛋白的飲食,缺乏新鮮蔬菜和纖維素的食品,缺乏適度的體力活動等。科學調查發現:這些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可使糞便中甲基膽蒽物質增多,甲基膽蒽可誘發大腸癌;少纖維素食品使糞便通過腸道的速度減慢,致癌物質與大腸粘膜接觸的時間增加;體力活動的減少,就減少了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在體內的消耗。
當然,醫學科學的發展,也為人類及早發現疾病並採取有效手段治療疾病帶來了希望。儘管如此,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疾病早期症狀的認識,有助於疾病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特別是在對癌症尚缺乏治癒手段的今天。
糞便是攝入的食物在人體消化道內一系列消化酶作用下經過消化吸收後形成的排洩物,其主要成分是水、食物殘渣、不消化的纖維素、消化道脫落的上皮細胞、粘膜碎片,還有膽色素、粘液和消化液等。食物從攝入到從肛門排出的時間,吃多纖維素食物者平均需要約14小時,吃少纖維素飲食者平均需要約28小時,但食物在腸道內運送的時間與食物的數量有關,也受情緒等其他因素的影響。正常排出的糞便是圓柱形,直徑約3-4cm。由於糞便中含有膽色素,正常糞便呈黃色,但有些食物和某些藥物對糞便的顏色也有一定的影響。
如果糞便變形變細;糞便呈紅色或者黑色;或者糞便表面帶血及粘液,甚至呈膿血便;加上便意頻繁,排便習慣改變及排便不盡感等,應警惕大腸癌的發生,不要認為這些症狀很可能就是痔瘡的症狀而不予重視,這時,去醫院看有經驗的醫生是非常必要的。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