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泌尿外科 副主任醫師 王定勇

  出生後,睪丸未降至正常解剖位置,即在陰囊內不能觸及,稱為隱睪。睪丸的位置可以在下降途中的任何位置,也可能異位到其它地方。陰囊內的溫度比腹腔內低1.5-2.0°C,這一溫度差足以影響生精過程。

  一、隱睪的發生和分類

  1、睪丸下降的胚胎學

  婦女懷孕第7周時,在SRY蛋白的影響下,未分化的性腺分化成胎兒睪丸。男性胚胎於第8周時,胎兒睪丸開始分泌兩種激素,即睪酮和苗勒氏抑制因子。睪酮由胎兒Leydig細胞分泌,受母體hCG的調控。胎兒Sertoli細胞分泌的苗勒氏抑制因子使苗勒氏管退化,僅殘餘睪丸附件。在睪丸鞘膜出現的同時,提睪肌也從腹內斜肌中分化出來。此時睪丸位於睪丸引帶的上端。胚胎12周至7個月間,在雙氫睪酮的作用下,睪丸下降。睪丸鞘膜從腹壁下方的薄弱的三角區處“疝出”,直達陰囊內。

  促性腺激素和睪酮在睪丸下降的過程中起主要作用。試驗表明,促性腺激素可以使早產的動物睪丸下降,而阻斷動物體內的雙氫睪酮合成,會使新生動物發生隱睪。在缺乏GnRH的Kallman綜合症的患者,隱睪可以是典型表現之一。決定睪丸下降的因素還有:(1)睪丸引帶和提睪肌的牽引;(2)腹壁的按一定速度發育,而引帶相對靜止,造成空間上的差異;(3)腹壓使睪丸通過腹股溝管;(4)附睪發育的作用;(5)生殖股神經的作用。以上因素的異常都可以導致隱睪的發生。

  2、隱睪的發病率

  隱睪很常見,但應和滑動睪丸(retractiletestis)區分開。在早產兒中發生率為30.3%,足月新生兒中隱睪的發生率為3.4%。一歲的男嬰隱睪發生率為0.8-1.5%。成人的隱睪發生率為1%左右。即75%的足月嬰兒和95%的早產兒的隱睪將在一歲以內,實際上是三個月內降入陰囊。如果隱睪在一歲以內未降入陰囊,則以後也不會降入。在隱睪的外科手術探察中發現,3-5%的病例無睪丸。隱睪患者中10%為雙側,其中3%的病例一側或雙側睪丸缺如。

  3、隱睪的分類

  未降的睪丸可分為四型:(1)腹腔型,位於內環以上;(2)腹股溝管型,位於內外環之間;(3)異位型,遠離睪丸下降的正常路徑,常見的五個異位部位是會陰部、卵圓孔、腹股溝皮下、恥骨上區、對側陰囊內,以腹股溝皮下者最常見;(4)滑動型,完全下降的睪丸可在陰囊底部和腹股溝間自由活動。另有將睪丸的位置各種可能分為可觸及型和不可觸及型兩大類,

  二、隱睪與男性不育

  隱睪可以發生不育、睪丸腫瘤、睪丸扭轉等合併症。

  胚胎前3個月內,Sertoli細胞數目增長直至青春期前保持穩定,精母細胞在前6個月內轉變成精原細胞。在出生時,未下降的睪丸內生殖細胞可能減少。未下降的睪丸可能出現先天性的異常。出生前,生殖細胞的數量可能是正常的,但有研究表明出生前隱睪內曲細精管內的生殖細胞的數目以及總數目即下降。睪丸的體積和重量也同時下降。研究表明,0-1歲患兒,未降睪丸內曲細精管內的生殖細胞數目也減少。1-2歲經睪丸固定術的患兒中,有75%的患兒生殖細胞減少。如果睪丸未固定在陰囊內,則生殖細胞的數目可能進一步減少,成年後不育的可能性更大。3歲至青春期的患兒,90%以上會發生生殖細胞減少。

  睪丸未下降將延遲生精過程。雙側隱睪患者如不治療,生育的可能性很小。睪丸位置越高,則曲細精管的損傷就越大。睪丸越早進入陰囊,生精過程的恢復的可能性就越大。單側隱睪行下降固定術者較正常人的精子密度低,說明單側隱睪者可能存在雙側睪丸發育的問題。80%以上未經治療的雙側隱睪患者精液內無精子,餘者精子密度明顯減少。20%雙側隱睪下降固定術後的患者精子密度可以達到正常低限。有作者發現,10-15歲時行雙側隱睪下降固定術的患者中,16%者精子計數可以達到20´106/ml。

  單側隱睪行下降固定術後,如睪丸未萎縮,生育的可能性較單側隱睪未治療者大。單側隱睪未治療者的精液分析結果變異較大,高於正常值低限者可達29%-89%,而無精子症者亦可為0-27%。手術後,69%的患者精子計數可達20´106/ml。70%以上2-11歲時接受睪丸下降固定術的患者精液分析可達到正常低限以上。1-8歲行單側隱睪下降固定術的患者成年後65%精液分析正常,而9-12歲手術者,成年後精液正常者約為50%。

  三、隱睪的診斷和治療

  1、診斷

  當陰囊內不可觸及睪丸時,應根據病史和體檢鑑別可復性睪丸,如出生時及一歲內的病史記載陰囊內有睪丸,或體檢發現睪丸可以拉入陰囊直達底部,可以診斷可復性睪丸。

  當雙側睪丸均不可觸及時,應想到雙側無睪症的可能。9歲以下男孩如進一步檢查FSH升高,則可以診斷。如FSH正常,需行hCG刺激試驗,即肌注hCG2000U每日一次共3日,檢測睪酮水平,如升高說明有睪丸Leydig細胞成分,如無反應說明無睪丸。

  當睪丸位於腹股溝皮下或腹股溝管中時,B超可以容易地將其發現,探察位於腹腔內的睪丸需要更多的經驗,此時CT或MRI較為準確,但兒童不易配合檢查,並非所有不可觸及的睪丸均能探及。血管造影一般不採用。

  腹腔鏡技術對於探察不可觸及的睪丸有很大意義。如果睪丸血管呈盲端,則說明無睪丸,不必進一步探察。如血管進入腹股溝管,則可進一步行開放性或經腹腔鏡的睪丸下降固定術或睪丸切除術。如睪丸位於腹腔內,則需決定選擇一期睪丸下降固定術或二期手術。

  2、治療

  由於雙側隱睪患者發生不育的機會極大,故應至少挽救一側的睪丸,最好是雙側同時成功地降至陰囊內。

  治療時機的選擇:為防止不育,應在生殖細胞消失前行手術治療,而此種情況在15個月以前很少發生。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在一歲左右時進行治療。多數學者認為應在12-18個月內將睪丸降至陰囊。應盡一切努力使睪丸至少降至能夠觸及的位置,否則應切除該側睪丸。青春期後的患者如發現睪丸有變性或惡變的傾向也應考慮睪丸切除。

  1、激素治療

  激素治療是保守治療的唯一選擇。有兩種激素製劑可供選擇:hCG和GnRH(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HCG刺激Leydig細胞使血清睪酮水平升高,促使睪丸下降。部分患者下丘腦GnRH分泌異常,如表現為LH水平低,故替代治療有效。hCG的用法各家不一,總劑量從3000IU至40000IU,每日或每週應用,療程幾天至數月。有15-50%的患者可達到睪丸下降至陰囊的目的。Job等認為為使Leydig細胞受到最大的刺激,hCG的總量應至少為10000IU,15000IU以上則會開始出現副作用。但15000IU以下不會出現影響骨齡等副作用。GnRH用法為每日1.2mg噴鼻,共4周,有效率18-70%。

  2、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無效者,應手術治療。手術治療的目的是將未降的睪丸遊離,使之進入陰囊,至少應處於可觸及的位置。目前認為手術應在2歲以前進行。

  手術的關鍵是將精索充分遊離,以利於睪丸的下降,並使睪丸位於陰囊內時無張力,否則術後睪丸將回縮。把睪丸固定在陰囊面板和肉膜之間,使之無法回縮。同時應進行疝修補術。如分離的精索長度仍不夠,根據Fowler-Stephens的經驗,可試行夾閉精索內動脈,如血供良好,則可切斷此動脈,以延長精索的長度,減少張力。高位隱睪者或精索短者,也可以不經腹股溝管手術,可將精索從後腹膜經赫氏三角及外環直接進入陰囊,可以提高手術的成功率。

  腹腔鏡手術可同時達到診斷和治療的目的。首先在鏡下觀察找到內環,如果見到精索及輸精管,可以判斷睪丸已經降至內環或以下的部位,此時可行開放手術,固定睪丸。如內環處無血管和輸精管,應在盆腔內尋找。如找到的睪丸發育良好,可行開放手術;如已明顯萎縮,則應在腹腔鏡下切除之。

  無論何種術式,當睪丸不能固定在可以觸及的部位,或睪丸已經明顯萎縮,或有惡變的傾向,均應行睪丸切除。即使成功地進行了固定術,也應囑患者定期複查。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