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肩部腫瘤
1、良性骨腫瘤及腫瘤樣
良性骨腫瘤如骨瘤、骨樣骨瘤、骨軟骨瘤、成軟骨細胞瘤等;腫瘤樣疾病如孤立性骨囊腫、動脈瘤性骨囊腫、骨纖維結構不良、骨嗜伊紅肉芽腫,骨血管瘤等。
診斷要點
(1)疼痛特點:長期存在可無疼痛,有些因其他疾病或外傷後攝片偶然發現。增大的腫塊刺激周圍組織可引起區域性疼痛不適。
(2)起病慢,區域性可能觸及腫塊。
(3)頸椎良性腫瘤如壓迫脊髓可引起相應的症狀。
(4)骨結構破壞的良性腫瘤及腫瘤樣病變易因外傷發生骨折。
(5)血檢驗正常。
(6)影像檢查:X線、CT等為良性腫瘤或瘤樣病變表現。
(7)必要時行組織活檢確診。
2、原發惡性骨腫瘤
骨肉瘤、骨旁骨肉瘤、尤文氏肉瘤,軟骨肉瘤、脊索瘤、骨髓瘤等均可發生於頸肩部骨骼。
診斷要點
(1)疼痛特點:隨病情的發展,疼痛漸漸加重,從間歇性隱痛到持續性劇痛。
(2)頸肩部常可觸及到腫物,發展快,壓痛明顯。
(3)早期可有全身症狀,如低熱、進行性消瘦等。
(4)多有貧血、白細胞增多、血沉快。骨肉瘤血鹼性磷酸酶增高,尤文氏肉瘤尿鄰苯二酚胺陽性率高達90%,骨髓瘤患者尿本週氏蛋白增高。
(5)影像檢查:X線、CT、MRI有相應的惡性骨腫瘤的骨破壞等特殊的表現。
(6)同位素掃描有特定的核素濃集改變。
(7)病理檢查有確診價值。
3、原發性有惡性傾向的骨腫瘤
骨母細胞瘤、骨鉅細胞瘤多為良性,但部分可轉變為惡性。
(1)疼痛特點:疼痛一般較輕,多為區域性隱痛,少數可有根性或乾性神經痛。如轉為惡性疼痛加劇。
(2)一般無全身症狀,腫塊生長較慢。如轉變為惡性,腫塊生長快,且可有全身症狀。
(3)良性者血生化、血沉等正常,轉變為惡性者血沉可加快、貧血。
(4)惡性變者X線、CT的改變快,且有惡性腫瘤的特徵。
(5)病理檢查有確診價值
4、骨轉移性腫瘤
診斷要點
(1)疼痛特點:早期為隱痛,逐漸加重且發展快,夜間尤甚,一般止痛藥不能緩解。
(2)多有乳腺癌、肺癌、甲狀腺癌等惡性腫瘤史,也可無惡性腫瘤史。
(3)多有全身反應。
(4)血沉加快。
(5)X線片、CT片或MRI提示溶骨性骨破壞,骨膜反應多不明顯。
(6)核素掃描有異常改變。
(7)必要時組織活檢,有確診價值。
5、頸椎椎管內腫瘤
根據腫瘤與脊椎及硬脊膜的位置關係,可分為髓外硬膜內、硬膜外、髓內腫瘤。常見為脊膜瘤、神經鞘瘤、神經纖維瘤、膠質細胞瘤。
診斷要點
(1)疼痛特點:受累的神經根性痛,多為陣發性,咳嗽、大便時疼痛加劇。夜間及平臥位疼痛加重。
(2)頸部脊髓受壓或侵犯的症狀。如脊髓半切綜合徵或脊髓橫貫性損害徵。
(3)CSF蛋白含量增高,套根氏試驗(Queckenstedt¡¯s test)陽性。
(4)MRI檢查有特殊價值。
6、肺尖腫瘤引起上溝綜合徵
診斷要點
(1)疼痛特點:病變常侵犯C8和T1神經根,頸部及上肢尺側呈持續性疼痛,進行性加重,多為劇痛,燒灼痛、撕裂痛。
(2)手部內在肌萎縮。尺側感覺減退或消失。
(3)頸交感神經受累者可致霍納氏症候群。
(4)肌電圖有失神經電位。
(5)X線片、CT或M RI檢查發現肺尖有腫瘤。
(6)腫瘤活檢多為肺尖癌或轉移癌。
7、頸肩部外周神經腫瘤
頸叢及臂叢原發性腫瘤有多發性神經纖維瘤、神經鞘瘤、孤立的神經纖維瘤、惡性神經鞘瘤等。繼發性腫瘤及受周圍組織惡性腫瘤的侵犯亦多見。
診斷要點
(1)疼痛特點:常為持續性疼痛,進行性加重的創痛和燒灼痛。
(2)進行性感覺異常,嚴重者感覺及運動喪失。
(3)頸肩部可觸及包塊,觸痛明顯。
(4)X線及CT檢查可見包塊。
(5)病理有診斷價值。
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頸肩痛
1、風溼熱 少數首發於頸椎及肩關節的患者常給早期診斷帶來一定的困難。
診斷要點
(1)疼痛特點:急性起病者為多數,受累關節紅腫熱痛;少數起病隱匿,關節痠痛。
(2)初發病年齡多在5~15歲。
(3)多數起病時發熱、多汗、全身不適、脈搏加快。體溫正常後脈搏仍加快,呈體溫脈搏分離現象。
(4)發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5)急性關節炎症狀多在3周內消退,功能可恢復正常,但可反覆發作。
(6)常有心臟炎及面板損害,如環形紅班或皮下結節。
(7)少數有中樞及外周神經系統損害的表現。
(8)急性期血沉加快,白細胞增多,ASO及C-反應蛋白(CRP)陽性。
(9)急性期咽拭子培養溶血性鏈球菌可陽性。
(10)心電圖及心臟X線片可有改變。
2、類風溼性關節炎 少數起病於一側頸、肩、肘關節的患者,早期診斷有一定困難。
診斷要點
(1)疼痛特點:肩及肘關節腫脹,頸肩部疼痛,活動後加重,少數有神經炎症狀。
(2)多數起病隱匿,少數急性起病。常伴有疲勞、低熱、手發麻,受累關節晨僵或僵硬。可留有關節畸形及功能障礙。
(3)心臟可受累但無臨床症狀。
(4)16歲以前發病,伴有高熱、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或併發心包炎者要考慮幼年型類風溼性關節炎。
(5)活動期血沉加快,C-反應蛋白增加,類風溼因子(RF)80%以上為陽性。
(6)滑膜液渾濁或有不完全粘蛋白沉澱。
(7)後期有典型的X線片特徵:骨質疏鬆、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面下有多個小囊樣破壞。
3、強直性脊柱炎 少數患者早期從頸椎關節炎開始,出現頸肩背上肢疼痛。
診斷要點
(1)疼痛特點:起病隱匿,開始為間隙性隱痛,數月或數年後出現持續性疼痛,靜息後特別是夜間加重,活動後緩解。
(2)起病多在20歲左右,男女發病率為6~7∶1。
(3)頸椎後突或側突,頭可呈固定性前屈位,脊柱進行性強直,多有不同程度的駝背。胸廓擴張進行性受限。
(4)活動期血沉加快,95%HLA¨CB27陽性。
(5)X線表現:早期骨質疏鬆、隨著病程發展可出現“方形椎”,椎體間骨橋形成,呈竹節狀強直。
中樞性疼痛
1、丘腦痛和假性丘腦痛
丘腦腹後外側核發生損害可出現丘腦痛;大腦腳、橋腦、延髓及丘腦附近的損害可出現假性丘腦痛。
診斷要點
(1)疼痛特點:常為身體一側自發性灼痛、刺痛,亦有少數為頭面及上肢痛,發作時難以忍受。腦幹損害可出現同側面頸部及對側肢體疼痛。
(2)有的有腦部外傷或手術史。腦血管意外後幾周至2年內發生者不少見。
(3)伴有痛覺異化,痛覺減退或過敏,觸覺減退。出現受累區神經系統的陽性體徵。
(4)MRI可能顯示丘腦或腦幹等部位的損害。
頸脊髓空洞綜合徵
診斷要點
(1)疼痛特點:常為單側肩胛帶及手呈現週期性瀰漫性鈍痛,有時劇烈灼痛。
(2)早期手內在肌無力萎縮,後向上發展。上肢腱反射消失。
(3)痛覺及溫覺受損,其他感覺存在是本病特點。
(4)頸部MRI可提示脊髓存在空洞。
六、心胸臟器疾病引起的頸肩部牽涉痛
心絞痛或心肌梗塞的患者有時感到頸肩部疼痛,且向上肢或手放射,特別是左上肢內側,臨床應注意鑑別。
1、心絞痛多在應急情況下發作,心前區鈍痛,且有壓榨沉重緊縮感;呼吸急促、出汗、噁心呃逆;休息及硝酸甘油含服可緩解症狀。心電圖常提示ST段降低,必要時行冠狀動脈造影有助診斷。
2、心機梗塞是常見的心源性死亡及致殘的原因。其來勢凶猛,按心絞痛的方法處理無效,常需用嗎啡方能緩解疼痛;心電圖有典型改變,如出現病理性Q波,ST¨CT動態改變等;心肌酶譜異常;放射性核素掃描有異常。
七、心理性疼痛
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它可以單獨發病,也可以同其他非心理性疼痛疾病並存。也稱之為“沒有特殊器質性病因的疼痛綜合徵”。美國精神病學會在DSM¨CⅢ¨CR中又改名為“特發性疼痛障礙”。其診斷標準如下:
A、主要障礙是專注於疼痛已至少6個月。
B、具備(1)或(2):
(1)經過恰當的檢查後,沒有器質性病變或病理生理機制(如軀體疾病或受傷)可解釋疼痛的原因。
(2)如存在有關的器質性疾病,疼痛主訴或引起的社交、職業功能損害的程度遠遠超過了器質性疾病所能引起的程度。
在疼痛患者的檢診中,對反覆必要的檢查找不出器質性病變、人格仍保持完整的、社會適應能力良好、對病有自知力的、主動求治的患者中,遇到下列情況應考慮到本病。
(1)疼痛模糊,部位不定且多變。多數主訴頭面痛、頭頸痛、軀幹前部痛、胸及上肢痛,少數訴外生殖器痛。
(2)有的患者訴全身痛,一般疼痛部位超過兩個,多為鈍痛,常為非搏動性,加重時可呈搏動性。
(3)固定在某一部位持續性疼痛,有特殊的非常難受的緊縮感,患者有特殊的思維過程。
(4)疼痛難以入睡,但不會在睡夢中痛醒。
(5)有妄想痛或幻覺痛。
(6)有疑病痛,伴有焦慮、緊張、莫名恐懼,雖然經過多個醫院反覆全面檢查,醫務人員對其講明無器質性疾病,但患者堅信自己有疑難病症未被查出。
(7)常因外部暗示或自我暗示發病,突然一側肢體功能喪失(無器質性疾病),另一部疼痛,多為左側痛,用暗示方法可治癒,多為癔病。
(8)慢性疼痛常伴有沮喪、壓抑等抑鬱表現。
(9)兒童期就發病,青春期後加重。女性月經正常,排除更年期綜合徵者。
(10)有類似家族史者。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