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峰下撞擊症”是引起肩痛的常見原因,比“肩周炎”要常見的多。肩峰下撞擊綜合徵也叫肩關節撞擊綜合徵,最常見的是由位於肩峰、喙肩韌帶和肱骨頭間的軟組織與肩峰、喙肩韌帶碰擊,造成這些軟組織發生無菌性炎症並引起疼痛,有時甚至發生嵌頓。構成本綜合徵的疾病包括肩峰下滑囊炎,岡上肌腱炎,岡上肌鈣化性肌腱炎,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肩袖退變撕裂等多種病理變化。肩峰下撞擊症患者主訴肩部疼痛伴活動受限,體格檢查有如下特點:比如肩峰下撞擊症就是有很多的疾病組層的,如岡上肌腱炎,鈣化,肩峰下滑囊炎,肩袖損傷等等。肱二頭肌長頭炎,肩袖各組成結構的問題,其中主要是肱二頭肌的問題。
1、常無明顯的固定壓痛;
2、主要表現為肩關節外展受限,可能合併有肩內旋活動度的下降;
3、肩關節外旋活動度多正常,這是和肩周炎鑑別的重要依據;
4、肩外展60-120度疼痛弧,此時肩峰下肩隙中肩峰與岡上肌腱最貼近;
5、撞擊誘發試驗陽性(provocative test)。
Neer試驗陽性:檢查者一手固定肩關節,一手保持肩關節內旋位,使拇指尖朝下,前屈過頂出現疼痛,機理是人為地使肱骨大結節與肩峰前下緣發生撞擊,誘發疼痛。Hawkins實驗:肩關節內收位前屈90度,肘關節屈曲90度,前臂保持水平,檢查者用力使患者前臂向下致肩關節內旋,出現疼痛者是陽性,該試驗的機理是人為地使肱骨大結節和岡上肌腱叢後外方向前內撞擊“喙肩弓”(肩峰、喙突、喙肩韌帶組成喙肩弓)。
肩峰下撞擊綜合徵的發生與肩峰的形態及喙肩穹隆的結構有很大關係,特殊的肩峰側位X線片顯示,肩峰的形態可分為三型:I型:平坦形;II型:弧形;III型:鉤形。平坦形不容易引起肩峰下撞擊綜合徵,鉤形肩峰的人最容易患肩峰下撞擊綜合徵,而弧形肩峰界於兩者之間。肩峰下間隙呈不等腰三角形,前間隙窄,後間隙寬,而正常情況下,上肢在前方活動的時間遠大於後方,因而撞擊綜合徵發生撞擊的部位大多在肩峰前三分之一和喙肩韌帶的部位。鉤狀肩峰使肩峰下前間隙更明顯地狹窄。有研究顯示鉤形肩峰人群患撞擊綜合徵的機率較平坦形肩峰人群高5倍以上。肩峰下關節又稱第二肩關節,是肩關節中的主要活動關節,肩峰,喙肩韌和喙突的一部分構成喙肩穹隆,其下方為肱骨頭,在二者之間為肩峰下間隙,間隙內有肩袖和肱二頭肌長頭腱通過。導致撞擊綜合徵的原因可以是肩峰的形態問題,也可以是肩峰下骨贅增生引起肩峰下間隙狹窄。
也有人認為由於過多的肩關節外展活動或長期累積性損傷,間隙內組織發生磨損,反覆磨損加劇組織炎症性反應,間隙內壓力增高,加重撞擊,最終導致肩關節撞擊綜合徵。總之,無論肩峰下間隙狹窄,或肩峰下間隙內內容物增大,只要肩峰下間隙內沒有足夠的空間,就會發生撞擊,從而產生撞擊綜合徵。
分類:按不同的發病部位及病理變化可分成如下四大類:
(1)肩周圍滑液囊病變:包括滑囊的滲出性炎症、粘連、閉塞及鈣質沉積等病理變化;可累及肩峰下滑囊或三角肌下滑囊、喙突表面的滑囊等。
(2)盂肱關節腔病變: “凍結肩或繼發性粘連性關節攣縮症”早期均可有腔內的纖維素樣滲出,晚期出現關節腔粘連、容量縮小。
(3)肌腱、腱鞘的退化性病變: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及腱鞘炎、岡上肌腱炎(疼痛弧綜合徵)、鈣化性肌腱炎、肩袖斷裂及部分斷裂、撞擊綜合徵等。
(4) 其他肩周圍病變:如喙突炎、肩纖維組織炎、肩胛上神經卡壓徵、肩鎖關節病變等等。
治療:急性期可口服消炎鎮痛藥如西樂保、扶他林等,平時堅持功能鍛鍊,推薦按摩治療。Mecobalamin (vitamin B12) 1,500 μg;Vitamin E 100mg;Vitamin B1 100mg;Vitamin B6 100mg;Folate 5mg ,驅趕肩酸的根源――乳酸,可用維生素B1、B2和B12。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工作,集中使用的人體部分肌肉,如肩、手腕、脖頸等處就會積聚乳酸。乳酸是讓人感覺痠痛的疲勞物質,如它在肌肉中積聚,肌肉就會變硬,僵直,處於緊繃狀態。而維生素B1、B2和煙酸能把乳酸運到肝臟中進行解毒。除此之外,有促進受傷的末梢神經修復的維生素B12,令血液流通順暢的維生素E均擔負著解除肩酸的工作。
其他療法:中藥辨證用藥;中成藥如:痺苦乃停片、痺隆清安片、風痛安膠囊;藥物外貼;鍼灸。大多數可以通過肩關節鍛鍊而得到自愈,亦可以配合一些鎮靜藥及消炎止痛藥如消炎痛等,熱敷,理療亦有效。手法治療:讓病人將上肢高舉過頭,手外旋再內旋,然後再於身體的冠狀面上舉,每小時10-12次,症狀重且有肌痙攣者,壓痛點封閉治療。
手術:一般以不做手術為原則,但少數經各種非手術治療無效者可考慮。手術方法是將肱二頭肌縫合固定在喙突,如肌腱已經有明顯破壞,可將肌腱切斷,遠端固定在肱二頭肌腱溝的肱骨上。 還得通過上肢牽引器的練習,慢速的牽拉伸展能使原本緊張的肌肉或病痛的肌肉獲得放鬆,能有效地防止肌肉痠痛,從而加強肌肉的柔韌性、伸縮性和肩關節的靈活性,達到增加肌肉彈性,恢復功能的目的。正常人進行上肢牽引器的鍛鍊也會提高上肢、肩部肌肉力量和關節的靈活性和彈性。上肢牽引器的鍛鍊屬於肌肉力量性練習,要注意運動強度以及運動時間。總體而言,隔天練習效果較好,循序漸進效果較好。每次練習的次數則可根據個體的年齡、性別、身體狀況和病情輕重作出調整。上肢牽引器對肩關節周圍炎的功能恢復確有好處,但並非每天都進行鍛鍊的效果更佳,也並非每次練習的次數越多越好,練習的時間越長越好。
鐳射(超鐳射或者半導體鐳射)治療:通常10天內可以臨床治癒. 採用肩關節前方穿刺,注入4攝氏度的冷鹽水約40毫升,使肩關節囊充分擴張,粘連得到鬆懈.低溫可以減少關節內的區域性充血和炎性滲出,降低神經末梢對疼痛的敏感性.尤其對夜間疼痛明顯的病人效果更好.注射後進行輔助功能練習,症狀輕者一次即可治癒;病情較重者可每週重複注射一次,一般2-3次亦能痊癒.通過術後百餘名患者回訪證實,此法療效可靠,未有病情復發者.
肩周炎是引起盂肱關節僵硬的粘連性關節囊炎(adhesive capsulitis),表現為肩關節周圍疼痛,肩關節各個方向主動和被動活動度降低,影像學檢查除骨量減少外無明顯異常的一類疾患。又名凍結肩 frozen shoulder。
發病率:左側高於右側,雙側同時受累僅8%
發病年齡:40-60歲。
性別: 女性72%
近幾十年來,對凍結肩病因的研究超越了以上侷限於肩關節區域性因素(如:機械因素、炎症因素、纖維增生因素、退變因素等),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凍結肩和肩外因素甚至全身情況有關,如:神經損傷因素(李起鴻1982年)、區域性微迴圈障礙因素(沈忠娥1995年)、自家免疫因素(Macnab1973年)、全身性代謝因素(Mckeever1958年)等。陸續的文章還指出冠心病、糖尿病、肺炎、膽囊炎、高脂血症及性格與凍結肩之間存在相關性。
病程:肩周炎的整個發病機理中存在有以下3個特點:
①關節囊周圍的軟組織最終都要受到侵犯;
②病變的發展不一致,不是所有的組織都具有同等的病理變化;
③病理變化的進行是可逆轉的。掌握了以上的病理變化及三個特點,我們對於肩周炎的認識就更深一步,更易理解肩周炎臨床症狀的變化過程。肩周炎的整個病程可以分為三期:開始期、凍結期、解凍期。開始期的特點是肩關節不舒適及有束縛的感覺,疼痛可侷限於肩關節的前外側,也可延伸到三角肌的抵止點。肩關節逐漸出現僵硬與疼痛。凍結期的疼痛可輕可重,其特點是夜間加重而影響病人的睡眠,肩關節活動時則可引起強烈的疼痛及肌肉痙攣,以致肩關節的活動可以完全限制,似手被凝固、凍結一樣,本期時間長短不一,可以是數週、數月,甚至數年,疼痛才慢慢地消失。解凍期疼痛很輕微,肩關節開始逐漸地鬆弛,盂肱關節也逐漸地恢復較多的活動,也有的個別病人肩關節的功能只是部分恢復或是呈強直而不能活動。X線肩關節檢查可未見異常或僅見肱骨頭骨質疏鬆。血沉、抗鏈 “O”及膠乳試驗均呈陰性.
診斷標準:凍結肩尚沒有嚴格統一的診斷標準,推薦標準:
1、被動外展<100°(60%)
2、外旋<50°(55%)
3、內旋<70°(75%)
4、前舉<140°(80%)
或者是:進行性的肩關節疼痛並活動度下降,在排除其他病因時可診斷凍結肩。
1、40~50歲以上中老年,常有風溼寒邪侵襲史或外傷史。婦女多見,俗說“五十肩”。
2、肩部疼痛及活動痛,可放射到手,但無感覺異常。
3、肩關節活動尤以上舉、外展、內、外旋受限。
4、肩周壓痛,特別是肱二頭肌長頭腱溝。
5、肩周肌肉痙攣或肌萎縮。
6、X線及化驗檢查一般無異常發現。
鑑別診斷:一個完整的肩關節運動主要由四個關節完成,即盂肱關節、肩鎖關節、胸鎖關節及肩胛胸壁關節,而肩周炎主要發生在盂肱關節。
肩周炎很少在一個肩關節上兩次發病。好發肩周炎的年齡與肩關節產生嚴重退行性變的年齡相一致。體質較弱者,如患代謝性疾病、營養不良、心臟病及更年期綜合徵,發生肩部退變較健康人重,因而也更易患此病。患者一般無外傷史,或有一個肩部或上臂很輕微的外傷,逐漸肩關節及其周圍肌肉疼痛、無力、活動障礙。疼痛是最明顯的症狀,具有永續性。夜間可自覺加重,影響睡眠。疼痛可以引起持續性的肌肉痙攣,肌肉痙攣可輕可重,疼痛和肌痙攣可侷限在肩關節,也可向上放射到頭後部,向下放射到腕及手指;也有的以肩關節為軸心向前到胸部,向後到肩胛骨區,也有的放射到三頭肌、三角肌或二頭肌區域,此時則應仔細診查,以區別於頸椎病、心臟病。鑑別診斷:
1、創傷:骨折、脫位、血腫等
2、軟組織病變:肩袖肌腱炎、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撞擊綜合症、肩手綜合症、纖維織炎、軟組織腫瘤、肩胛上神經卡壓症、胸廓出口綜合症、風溼性肌痛等
3、關節病變:退行性肩鎖關節炎、退行性肩關節炎、炎性關節炎、化膿性關節炎、神經性關節炎(糖尿病)、結晶性關節炎(痛風、假性痛風)、血友病關節炎、骨軟骨瘤等。
4、骨性結構異常:骨壞死、轉移瘤、原發腫瘤、骨軟化症、Paget’s病、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等
5、頸椎病變:頸椎病、頸椎間盤突出、腫瘤、感染等
6、胸廓內病變:上肺腫瘤、心梗、食管炎等
7、腹部病變:消化性潰瘍、膽囊炎、膈下膿腫等
8、心因性。
“肩周炎”或“肩關節周圍炎”是1872年Duplay開始使用的。他認為有一種疼痛性肩關節僵硬的病變在於肩關節周圍組織,而不是肱盂關節炎。也就是說這個診斷當時只是為了區別與“肱盂關節炎”。此名詞被用做診斷性名詞應用百年後已經在國際上基本棄用,取而代之的應該是“凍結肩”以及其他更為具體的疾病如:肩袖損傷、鈣化性岡上肌腱炎、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撞擊綜合症、肌筋膜炎、肩鎖關節炎等等。肩周炎的治療原則是針對肩周炎的不同時期,或是其不同症狀的嚴重程度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肩周炎的治療應以保守治療為主。一般而言,若診斷及時,治療得當,可使病程縮短,運動功能及早恢復。
(1)在肩周炎早期 即疼痛期,病人的疼痛症狀較重。而功能障礙則往往是由於疼痛造成的肌肉痙攣所致,所以治療主要是以解除疼痛,預防關節功能障礙為目的,緩解疼痛可採用吊帶制動的方法,使肩關節得以充分休息;或休用封閉療法,在區域性壓痛最為明顯處,注射強的鬆龍,或用間動電療法,溫熱敷,冷敷等物理治療方法解除疼痛,必要時可內服消炎鎮痛類藥物,外塗解痙鎮痛酊劑等外用藥物,在急性期,一般不宜過早採用推拿,按摩方法,以防疼痛症狀加重,使病程延長。一般可自我採取一些主動運動練習,保持肩關節活動度,在急性期限過後方可推拿,按摩,以達到改善血液迴圈,促進區域性炎症消退的目的。
(2)在肩周炎的凍結期 關節功能障礙是其主要問題,疼痛往往由關節運動障礙所引起。治療重點以恢復關節運動功能為目的。採用的治療手段可以用理療,西式手法,推拿,按摩,醫療體育等多種措施,以達到解除粘連,擴大肩關節運動範圍,恢復正常關節活動功能的目的。針對功能障礙的症狀,嚴重的肩周炎病人必要時可採用麻醉下大推拿的方法,撕開粘連。在這一階段,應堅持肩關節的功能鍛鍊。除了被動運動之外,病人應積極主動地配合,開展主動運動的功能訓練,主動運動是整個治療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3)在恢復期 以消除殘餘症狀為主,主要以繼續加強功能鍛鍊為原則,增強肌肉力量,恢復在先期已發生廢物性萎縮的肩胛帶肌肉,恢復三角肌等肌肉的正常彈性和收縮功能,以達到全面康復和預防復發的目的。 除了針對不同病程採取不同的治療措施外,還應針對病情的嚴重程度考慮治療措施。在這一點上,國外觀點認為,可根據被動運動試驗中因疼痛而造成的運動侷限和終未感覺來判定其嚴重程度並指導治療。假如被動運動中,病人的疼痛發生於終未感覺前,此時肩周炎往往是急性的,不宜採取主動運動體療,如果病人的疼痛發生於終未感覺的同時,可適當採用主動運動體療,當達到終末感覺時無疼痛,應採用主動運動體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