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門診中,經常會見到這樣一種現象。患者以肩關節疼痛,活動範圍受限就醫,尤其是抬臂困難時,患者認為自己是得了肩周炎。但事實上這是緣於我們對肩關節疾病的認識尚存在很大偏差所至。根據美國運動醫學協會的定義肩周炎其實是一種粘連性關節囊炎,是一種自限性疾病。
真正的肩周炎發病卻相對較少,肩袖損傷才是肩關節疾病發病率最高的,其次是肩峰撞擊徵和肩關節不穩。可見在生活中,有時即使是骨科醫生,若沒有經過肩關節疾病的培訓,也可能存在和外行一樣的認識誤區。有的患者因此可能延誤治療,甚至可能導致肩關節功能殘疾,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如何從肩周炎誤區走出來?首先要從解剖上了解肩關節的結構。肩關節是由肱骨頭和肩胛盂組成盂肱關節,肱骨頭大而肩胛盂窩淺,周圍關節囊的限制也比較薄弱,因此肩關節是人體活動度最大、最靈活的關節。有肌腱或韌帶從肩關節前、上和後面包裹肱骨頭,加強了肩關節穩定性,該肌腱結構稱為肩袖組織。關節滑囊覆蓋在肩袖上,以減少肩袖和其上方喙肩弓的撞擊摩擦。由於肩關節活動度大,存在容易罹患肩關節疾病的解剖學基礎。其次,我們要正確認識肩關節疾病。
經統計,肩關節疾病發病率最高的是肩袖損傷,佔肩關節疾病的30%-40%。肩袖損傷是一種十分常見的肩關節退行性病變,其發生與年齡成正相關,肩袖撕裂的症狀與肩峰下撞擊綜合徵類似,但同時還伴有肩外展無力。運動員、提拉重物、外傷者容易產生肩袖損傷。典型症狀是頸肩部夜間疼痛,上舉手臂疼痛;有時不敢患側睡,甚至會被痛醒。而肩峰撞擊徵是肩峰和肩峰下滑囊組織在肩關節外展、上舉過程中與肩袖組織發生撞擊和擠壓,造成肩關節疼痛和上舉功能障礙。肩關節疾病中發病率第三的是肩關節不穩。
由於外傷或關節結構退變,以及肩關節本身活動度大,穩定性相對較差,肩關節易發生脫位或半脫位。患肩會產生疼痛,活動障礙,功能受限,有的會發生習慣性肩關節脫位。不及時治療,會發生骨頭缺損,關節表面破壞,給後期治療帶來困難,有的甚至會變得非常棘手。
肩周炎,其實質為粘連性關節囊炎。主要是肩關節肌肉、肌腱、韌帶和關節囊等軟組織發生了充血、水腫等病變。如果您的胳膊無論是向前伸、向後伸、向上舉、向外展和內外旋轉都疼痛,梳頭洗臉、洗澡搓背、乘車時抓扶手都因疼痛而無法做到,就可能是肩周炎了。肩周炎多為單側發病,左側較右側多見。
好發肩周炎的年齡與肩關節產生嚴重退變的年齡相一致,肩部有損傷史或曾經有區域性外固定史、受寒史、偏癱史,也有無任何誘因而發病者。主要的症狀為肩關節疼痛、肌肉無力、活動障礙。疼痛為最明顯的症狀,疼痛的程度及性質 有較大的差異,或為鈍痛,或為刀割樣,有永續性,夜間疼痛加重,甚至痛醒,影響睡眠。
近年來醫學研究發現,肩關節周圍炎並不是一種完全孤立的疾病,它可能是某些潛在疾病,如糖尿病、頸椎病、冠心病、肺癌等的特殊表現,因此應引起警惕。據國外對糖尿病患者研究證實,肩關節周圍炎與糖尿高的確有著關聯,糖尿病人中不少患有肩關節周圍炎。
另外的研究也發現,在肩關節周圍炎病人中,有較高比例的糖尿病病人。肩關節周圍炎與頸椎病的關係則更為密切。患頸椎病時,增生的骨質壓迫頸神經前根中的交感纖維,這種慢性刺激會改變肩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的血液供應,導致肩關節萎縮性改變。同時,頸神經根受壓後的刺激也可以引起肩部牽涉痛,使其活動減少。在肺癌病人中,時有以肩痛為首發症狀者,但這種肩痛自有其特點:儘管疼痛很劇烈,通常不伴有明顯的上肢活動障礙,肩部找不到壓痛點。
值得一提的是:在肩周炎的診斷方面依靠醫用紅外熱成像儀輔助檢查,方便簡單、快速可視、客觀準確、無痛苦無損傷。有了肩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的熱成像圖(簡稱熱圖),通過主訴、體徵、實驗室檢查不難診斷,通過熱圖採取有效的靶點治療和多次熱圖對比療效評估。
肩周炎治療目的在於改善肩部血液迴圈,加強新陳代謝,減輕肌肉痙攣、牽伸粘連和攣縮的組織,以減輕和消除疼痛,恢復肩關節的正常功能。急性期或早期最好對病肩採取一些固定和鎮痛的措施,以解除病人疼痛,如用三角巾懸吊,並對病肩做熱敷、理療、神經阻滯、關節腔內注射(藥物或臭氧)等。慢性期主要表現為肩關節功能障礙。這時以鬆解肩部粘連的肌腱、韌帶(如針刀、藥刀、導熱銀質針)和功能鍛鍊為主,配合理療進行治療。肩周炎一般病程較長,特別是肩關節活動功能受限的,時間可延及數月,甚至一年之久。因此,患肩周的老年人在康復鍛鍊中,應該每天堅持進行,並逐步增加鍛鍊時間及次數,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鍛鍊以引起輕微疼痛為度,但應避免引起劇烈疼痛。
肩周炎是可以預防的。老年人一般缺乏活動,上肢與肩部周圍組織的血液迴圈較差。因此,肩關節的關節囊、肌腱容易變性、鈣化,發生炎症。如果老年人平時注意運動,鍛鍊上肢及肩部,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肩周炎的發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