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外科 主治醫師 馮富強

膠質瘤是發生於神經外胚層的腫瘤,故亦稱神經外胚層腫瘤或神經上皮腫瘤。腫瘤起源於神經間質細胞,即神經膠質、室管膜、脈絡叢上皮和神經實質細胞,即神經元。神經膠質腫瘤腫瘤的發生率約是神經元細胞瘤的100倍。在各類神經膠質腫瘤中,以星形細胞瘤最為常見(75%),其次分別為少枝膠質細胞腫瘤(8.8%),室管膜細胞腫瘤(7.3%),髓母細胞瘤(3%),其餘不到1%。自從Virshow應用膠質瘤(glioma)一詞來描述腦內原發性腫瘤,係指整個神經上皮組織來源的,包括各類膠質細胞和神經元的腫瘤。這些腫瘤在神經外科臨床和神經影象學統稱為膠質瘤,即廣義上所稱的膠質瘤。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神經外科馮富強

膠質瘤手術的個體化治療,主要體現為兩點:

第一、切多切少很重要;手術是治療腦膠質瘤最有利的手段與工具,但是如何做到腫瘤切除達到95%以上,又保護腦功能是我們臨床中需要認真考慮與研究的問題。在MRIT1像上,切除環狀增強區域外放2cm可以達到切除98%以上,單存切除環狀增強區域僅僅切除腫瘤92%,這種切除方法有害無利,不僅不能改善患者存活期,反而,迅速啟用環狀增強區域外存在的靜止期(G0)的瘤細胞迅速進入G1期,有的患者在手術後,住院期間腫瘤迅速生長起來。所以惡性腦膠質瘤擴大切除有利於患者存活期的延長。低級別膠質瘤,尤其是WHOI級的膠質瘤,理論上可以通過外科手術切除治癒,必須在保證功能的前提下做擴大切除,才能提高治癒率。相對而言,WHOIII、IV級腫瘤,由於其預後差,自然生存週期短,所以應該在保證其功能的前提下做最大範圍的安全切除,保證術後的生活質量更應該被重視。

第二、能不能切很關鍵。位於功能區如運動區、感覺區、基底節區、腦幹等部位的膠質瘤,於周圍正常正常組織互相浸潤,邊界不清,在這種“寸土寸金”的部位隨意切除或擴大切除,必然會導致不可挽回的神經功能缺失,導致患者術後偏癱、失語等症狀,致其生活質量嚴重下降,給社會和家庭帶來無止境的負擔。所以現階段有大量的新技術、新業務對功能區的膠質瘤投以關注。以下為相關簡單介紹:

術前患者可以通過現有腦功能成像技術,如腦磁圖MEG、增強MRI、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術PET、血氧水平依賴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彌散張量成像DTI等,鑑別腫瘤的良惡性級別,顯示腫瘤與腦白質纖維的關係,確定語言與感覺運動區域,結合神經導航,錨定手術工作靶區。

 術中則通過以下技術進行精確制導。

1、術中新超聲技術。膠質瘤手術治療術中準確、安全地實施膠質瘤完全切除,取決於對膠質瘤邊界的精確識別。神經膠質瘤,尤其是高級別膠質瘤高度浸潤性生長的生物學特點,常規超聲難以確定腫瘤邊界與瘤周同水腫組織帶。即使使用高解析度術中超聲,仍存在困難。解決此問題需要引入新的超聲技術與手段,根據腫瘤病理組織學改變,如腫瘤血管生成(angiogenesis),血管生成導致的膠質瘤內微血管增多和新生血管結構異常可望作為功能性超聲成像診斷技術應用的病理解剖學基礎。能量多普勒成像(PDU)具有對低速血流極高的敏感性且不受 流方向影響的特點,可以在富血管生成的瘤灶範圍內顯示豐富低速血流訊號,與瘤周水腫帶的超聲影像問出現明顯差別。高級別腦膠質瘤內部與瘤周水腫組織問血管生成水平的顯著差異,是術中能量多普勒成像(PDU)應用可靠的病理學基礎。在功能區皮層下腦膠質瘤切除術中,PDU可以幫助選擇安全手術入路,在術中準確判定殘餘腫瘤及其與功能區皮層關係,對選擇、確立術中腫瘤切除與保護功能區之問取捨的界限,以及控制腫瘤切除範圍,保護功能區皮層結構有極高的輔助價值。PDU應用可進一步準確可靠、地區分高級別腦膠質瘤與瘤周水腫組織,但具體應用技術方法尚待進一步完善。應用新的超聲技術途徑,提高超聲在腦膠質瘤切除術中對腫瘤邊界的識別能力及其精確控制切除範圍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2、術中神經導航技術。神經導航系統通過計算機把病人的影像學資料和病人術中位置結合起來,準確地顯示 顱內腫瘤的三維空間位置及臨近的重要神經血管結構,通過定位裝置能夠對空間內任何一點精確定位,又能達到實時跟蹤。它的精確定位功能不僅有助於設計手術人路,還可以實時、客觀地指導術中操作,使手術達到更精確、精細的目的。腦功能成像下的神經影像導航技術便是將MRI獲得的病變和顱腦三維資訊與功能成像獲得的腫瘤與功能區的關係融合起來,不僅可增大切除範圍,提高手術精度,而且還可以減少或者避免對功能的損傷。

3、術中MRI影像技術。術前常規影像學檢查結果(如常規MRI、CT等)只能顯示解剖影像,並不能顯示如語言區或是弓狀束此類腦功能結構。而腦磁圖(MEG)雖能定位語言區皮層,卻無法顯示白質纖維束,且機器裝置亦未得到普及。術前的皮層電極埋藏和刺激,需開顱,患者較難接受。而術中皮層電刺激,雖然是目前皮層功能定位的“金標準”,但具有操作較複雜,患者需術中喚醒,對麻醉和手術要求較高等缺點,且無法在術前提供功能區定位資訊以供術前計劃之用。基於以上難點,長期以來,手術人路的設計,腫瘤的定位和切除範圍估計,以及語言相關功能結構的術中保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手術醫生的經驗和判斷,缺少科學、客觀的檢驗和判斷指標。如果病變呈浸潤性生長(如膠質瘤),與周圍腦組織缺乏可見的解剖邊界,或是正常解剖結構已遭破壞,那麼即使是經驗豐富的手術者亦很難藉助手術顯微鏡準確判斷病變邊界,更加無法分辨語言相關的腦皮層或是白質纖維束,難以做到最大化切除病變的同時兼顧保護重要語言功能結構。功能神經導航的臨床應用,解決了這一難題。藉助於fMRI-BOLD和DTI技術,語言區的主要皮層功能區(Broca和Wernicke區)以及二者之間的弓狀束能夠被重建出來,並被投射在手術顯微鏡下,從而使語言相關重要功能結構“視覺化”,從而使術者能夠直觀、準確地避免損傷這些重要結構,顯著提高了手術效率。配合高場強iMRI系統,有效而精確地解決了常規神經外科導航存在的“腦移位”誤差問題。術中掃描可以顯示移位後的腦重要功能結構,而如果術中掃描發現殘留腫瘤,則可以在更新導航影像後,在導航的引導下進行擴大切除。這將有助於提高腫瘤切除程度,減少重要功能區受損的風險,降低手術致殘率,提高患者的術後生存質量並最終延長患者的術後存活時問。但術中MRI使用比較耗時,且費用昂貴,普及應用較困難。

4、術中喚醒麻醉技術。術中喚醒麻醉指在手術過程中的某個階段要求患者在清醒狀態下配合完成某些神經測試及指令動作的麻醉技術,主要包括區域性麻醉聯合鎮靜或真正的術中喚醒全麻技術。患者在清醒狀態下接受腦功能區手術,便於術者隨時瞭解患者語言、運動等功能的變化情況,這可使術者在切除腫瘤時能夠及時觀察到是否有患者神經功能損害的發生,避免腦功能區組織嚴重損害。所以術中喚醒麻醉可以確保徹底切除腫瘤,並保證腦功能區不受損害。

5、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技術。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的目的是通過電生理技術,向手術和麻醉醫生及時反饋術中神經功能完整性的變化情況,可以指導術者識別術野的靶神經、神經功能區和神經功能傳導通路,及時採取防範措施,以避免不可逆的損害,降低術後神經功能障礙或缺失的發生率,提高患者術後生活質量。其中應用體感誘發電位位相倒置技術,肌源性運動誘發電位以及術中直接電刺激,均可準確地實現術中腦功能定位。由於佔位效應,腫瘤組織常浸潤、推移鄰近的腦功能區,或引起功能重塑,術中常無法準確判斷腫瘤與功能區的位置關係,限制了腫瘤的切除程度及神經功能的儲存。術中直接電刺激可定位並監護腫瘤侵及或毗鄰的功能組織,從而避免術後出現失語、偏癱和感覺障礙,提高患者遠期生活質量。運用術中直接電刺激技術,既可行術中皮層功能定位,又可行皮層下神經傳導束的功能監護與追蹤,是目前腦功能區定位的金標準。

6、術中腫瘤顯色技術。是近期興起的研究熱點,具有定位準確、快速、應用簡便、靈敏度和特異度高等特點。Dufner等將腫瘤細胞和神經細胞與5一氨基酮戊(5-aminolevulinic acid,5一ALA)共同培育,利用熒光強度的不同,可以將腫瘤細胞與神經細胞區分開。目前有兩種顯色技術比較成熟,一種是熒光素鈉法,利用腫瘤破壞血腦屏障,熒光素漏出不健康的血管壁,應用鐳射啟用熒光素,通過特殊的光柵,可以判斷出腫瘤邊界;另一種是非熒光素鈉途徑即5一ALA方法,啟用體內熒光原卟啉,這一過程需要亞鐵血紅素酶生物合成途徑酶的參與。5一ALA熒光顯色技術目前最成熟的顯色技術,5一ALA 的特異性高於熒光素鈉。但5一ALA光毒性較大,患者術後需避光24 h,相反熒光素鈉法應用簡便,經濟實惠,併發症出現率低,若能克服其特異性低的缺點便可在臨床廣泛推廣。

所以,在臨床工作中,行膠質瘤手術切除時,需認真讀片,仔細查體,充分把握切除原則,應用現行技術手段,掌握切除分寸,讓每一位患者都可以從個性化的治療手段中獲益。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