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科 副主任醫師 範德剛

  體育運動是青少年受傷的首要因素,對此人們關注最多的急性損傷,常常忽略過勞傷。青少年過勞傷多見於足球、籃球及體操愛好者,約佔青少年運動相關損傷的一半。如未能及時恰當診治可導致慢性損傷。反覆微創傷且每次損傷後休息時間不足是過勞傷的發病機制。由於兒童肌肉 - 腱失衡、姿勢不當及感知力差等,更容易造成過勞傷。損傷可波及骨、軟骨及肌腱,診斷較為困難。
  髖部疼痛
  股髖撞擊綜合徵
  是由於髖臼及股骨近端的解剖形態結構異常, 髖關節屈曲及內旋時出現髖臼和股骨頭頸出現碰撞。依據發生撞擊的部位及髖臼、股骨近端的形態異常,可分為凸輪型撞擊型,鉗夾型撞擊型及混合型。凸輪型撞擊型是指股骨頭頸交界處前外側的異常骨性增生突起,該骨性突起可能是由於先天性、繼發於股骨頭骨骺滑脫或無菌性股骨頭壞死。最常見於男性青少年。重複踢腿如足球運動可能加速改型損傷的發展。鉗夾型撞擊型的骨性異常來自於髖臼側,多由髖臼的過度包容引起髖關節屈曲以及各方向活動時,異常突起的髖臼緣與股骨頭頸處發生碰撞,導致髖關節周圍組織,特別是軟骨,髖臼脣的損傷。混合型最為常見,由於股骨及髖臼解剖異常導致。
  患有骨髖撞擊綜合症患者常訴髖臼前方疼痛,在運動時加重。患者常用拇指和食指成 C 型大轉子上方指認疼痛部位。在被動屈髖、內收、內旋時可引發疼痛。應進行 X 線檢查以瞭解區域性骨質解剖,可能發現凹輪損傷或 8 字徵(髖臼後傾)。但對於這些影像學表現不應過度解讀,最近有研究發現無髖部症狀青少年患者的髖部平片中有 93% 提示骨髖撞擊綜合徵。對於有髖部疼痛且有影像學表現的患者,應進行 MRI 檢查以評估對於髖臼脣及關節軟骨的損傷。儘管所有型別撞擊均可造成髖臼脣和軟骨的損傷,齒輪撞擊與髖臼前上方關節軟骨分層有關,而鉗夾型更多引發髖臼脣損傷。

  首選保守治療,如保守治療無效則需手術治療。手術應消除關節內畸形、解除症狀降低骨關節炎發病機率。髖臼脣、軟骨損傷及部分股骨髖臼畸形多可通過關節鏡手術矯正。經手術治療後可恢復體育運動。
  股骨頸疲勞性骨折
  疲勞性骨折在過去十年中發病率逐漸增加,多見於田徑運動員在運動量加大時。在兒童最常見於脛骨、腓骨及股骨。女性運動員三聯徵是重要危險因素:閉經、飲食異常、骨質疏鬆。飲食異常不只見於女性,男性運動員為控制體重也常常進行節食。因此對於患有疲勞骨折年輕患者也應篩查是否存在飲食異常。
  約 7% 疲勞骨折為股骨頸疲勞骨折,根據損傷機制可分為牽拉型和壓縮型。牽拉型累積到股骨頸前上方,多見於成年患者;而壓縮型損傷累積到股骨頸下側方,多見於兒童患者。患者伴有腹股溝區疼痛並在運動後加重,可能無法進行單腿站立或進行抗阻直腿抬高, Trendelenburg 試驗陽性。平片不能及時發現,應進行 MRI 檢查。未能及時診斷可能造成嚴重後果,股骨頸疲勞骨折可能發展為急性移位骨折,患者發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機率增加。牽拉型損傷發生移位機率增加,應使用空心螺釘固定。壓縮型一般較為穩定無需手術,可進行保護性負重、限制活動及密切隨訪。儘管有造成輕度內翻畸形可能,但一般不會造成明顯的體型改變。

  彈響髖
  其特點為髖關節處疼痛,在髖關節屈伸時可出現彈響。分為外側型,內側型和關節內型。內側型是由於增生的髂腰肌肌腱在股骨頭、恥骨突起或髂肌的相對運動,或者髂腰肌腱分成兩束後的相對運動。多由過度屈曲髖關節引發,常見於舞者、體操運動員及足球運動員。外側型是最常見的型別,是由於在下肢內旋時髂脛束增厚部分或骨四頭肌前部劃過大轉子時產生彈響。
  關節內型是由於關節內畸形造成的,如關節內遊離體或髖臼脣損傷。其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在 MRI 或可觀察到關節內、韌帶、肌腱及肌肉的損傷,其它影像學檢查陰性。初期主要依靠休息、抗炎、髂腰肌腱鬆弛拉伸,必要時可進行類固醇注射。保守治療無效時可進行手術切開或關節鏡下鬆解術。關節鏡下鬆解主要適用於內側型和外側型,有利於治療關節內異常。
  骨盆骨突炎
  見於骨骼發育未成熟的青少年過度運動時。髂脊骨突炎多見於軀體經常扭轉,如花樣滑冰運動員。跑步時上臂擺幅過大亦是其危險因素之一。在跑步特別是疾跑時可導致髂前上棘、髂前上棘及坐骨骨突炎。通過起病特點可與骨突撕裂相鑑別。骨突炎患者訴運動時相關骨突部位疼痛,查體區域性無畸形;而骨突撕裂處疼痛、紅腫。被動牽拉附著肌肉可加重疼痛,影像學檢查多正常。一般保守治療,避免過度負重。在恢復早期避免過度牽拉肌肉。此類損傷應早發現早治療,不然可能發展為急性骨突撕裂。
  膝關節疼痛
  髕股疼痛綜合徵
  髕股疼痛綜合徵是最常見的膝關節過勞性損傷,但其發病機制依舊不甚明瞭。其危險因素包括:髕骨錯位、排列不整、肌肉失衡以及韌帶鬆弛等。通過動態顯像對髕股疼痛綜合徵患者進行研究發現明顯運動異常。有觀點認為這種運動異常導致關節間接觸的壓力,部分割槽域壓力增加導致疼痛。活動、久坐以及爬樓均可引發膝關節疼痛。多數雙側均有症狀。髕骨研磨試驗可誘發疼痛。治療上主要為休息治療為主,加強股內側斜肌力量以增加對髕骨的把持度。對於髕骨運動異常患者,可使用髕骨穩定支具或髕骨貼扎。
  脛骨結節骨骺炎
  脛骨結節骨骺炎主要影響脛骨骨突,是最常見的牽拉型骨突炎。在進行包含跳躍、深蹲等動作的運動時常常該病,如足球、籃球等。多見於 10-15 歲患者,常訴脛骨結節處腫脹、疼痛,在跑、跳、跪下等動作時加重疼痛。可雙側均有症狀。脛骨結節表面觸痛、抗阻力膝關節伸直時誘發疼痛。平片雖無助於診斷,但應常規拍片以排除其它病變。
  脛骨結節處可見破裂和不規則骨化。該病為自限性,以保守治療為主。可選用髕下護帶。有報道稱脛骨結節骨骺炎患者在跳躍時結節移位,有學者認為脛骨結節骨骺炎與脛骨結節撕裂間存在關聯。對此類患者可進行開放復位內固定。但多數患者可保守治療,數週後恢復正常活動。成年後依舊殘留症狀的情況並不少見。約 60% 患者在跪下時發生膝關節疼痛。對於保守治療仍殘留症狀者可選擇手術切除疼痛小骨。但即使手術後,部分患者依舊伴有不適症狀。
  辛丁一拉森一約翰遜氏病
  辛丁一拉森一約翰遜氏病即髕骨下極牽拉型骨突炎。其發病原因與脛骨結節骨骺炎相似,多見於 9-12 歲患者。患者在活動時出現膝關節前方疼痛,在做跑跳動作時加重。髕骨下極壓痛,影像學檢查可見髕骨下極碎片。病程自限,無需手術治療。部分患者在成年時依舊伴有症狀,可選擇手術治療。
  髕韌帶病
  由於跑跳運動導致股四頭肌負重收縮,導致髕腱部分增厚撕裂。肌肉不平衡是危險因素之一,患者伴有股四頭肌、腿後肌群及跟腱緊張度增加。久坐及運動後均會加重疼痛。髕腱鞘觸痛,抗阻力伸直膝關節時誘發疼痛。影像學檢查陰性或表現為韌帶鈣化。保守治療為主,休息、冰敷物理治療。注射富血小板血漿可有一定效果。對非甾體抗炎藥的使用意見不一,因為該病為退行性變而非炎症反應。保守治療無效時可採取切開手術或關節鏡手術,治療效果相當。
  剝脫性骨軟骨炎
  剝脫性骨軟骨炎指軟骨下骨小部分割槽域壞死。多見於 10-15 歲青少年患者,病因不明。慢性重複微創傷被認為是主要發病因素。最常累積股骨內側髁,其次為外側髁、滑車、髕骨。患者常訴活動後膝關節疼痛、腫脹。在膝關節屈曲時,患處有觸痛。隧道位 X 線診斷較為靈敏。
  早期時應進行 MRI 檢查,MRI 同樣是區分損害是否穩定的金標準。目前有多個分類標準:T2 加強像上碎塊與周圍骨質的介面,是否有囊腫,關節軟骨上是否有骨折線,軟骨缺損區是否充滿液體。確定病變是否穩定對於診斷和制定治療計劃都很重要。發生在兒童生長板處穩定損傷預後較好,最近有研究表明 2/3 兒童經非手術治療後 6 個月痊癒。
  保守治療措施主要包括限制負重、支具固定等。但另有研究發現非手術治療的失敗率達 50%,認為早期手術干預可使部分患者獲益。預後較好的因素包括:年紀較輕、損害範圍小、無囊腫樣損害。而不穩定損害自愈可能性低,一般需要手術治療。生長板即將閉合時或保守治療失敗後均應手術治療。
  輕度、穩定損傷可進行鑽孔治療,不穩定損傷可進行內固定。當損害較重時應進行自體或異體軟骨移植治療,但效果並不確切。
  生長板疲勞骨折
  與正常骨質相比,生長板對剪下力及張力耐受度較差,因此該部位骨折較為常見。生長板長期受力可導致疲勞傷進而引發骺脫離,特別在生長較快時期。常見於下肢股骨遠端骨骺和脛骨近端骨骺,多由跑步引發。平片可見骨骺增寬,但其機制不明。一般應進行 MRI 檢查。多數情況可在休息後自然好轉,部分可導致生長板過早癒合而引發膝內翻。
  小腿疼痛
  脛前疼痛
  或稱脛骨內側壓力綜合徵,是青少年跑步後小腿疼痛的主要原因。最近對 230 名高中跑步運動員進行 3 年隨訪發現約一半人發生過脛前疼痛。疼痛多為雙側性,位於小腿遠端 1/3。危險因素包括足內翻、小腿肌肉羸弱等。其它可能因素包括:跑鞋較差、路面較硬、坡路;個體因素:低氧耐受較差、體重指數高。MRI 檢查可骨髓及骨膜水腫,但特異性較低。保守治療,休息、非甾體抗炎藥、改變訓練模式。足矯形器的效果不確切。
  脛骨疲勞骨折
  運動員疲勞骨折最常見於脛骨骨折。常訴近期訓練量增大,區域性疼痛、腫脹。在脛骨中段下壓或跳躍時可誘發疼痛,這一點可與脛前疼痛相區別。平片在早期無明顯改變,診斷依靠 MRI。脛骨疲勞骨折可位於近端或遠端,後內側或前側。脛骨中段前皮質骨折在側位片表現為“黑線”徵,預後差。非手術治療可能發展為不癒合或完全骨折。骨骺已閉合患者進行髓內釘固定,未閉合者可進行石膏制動。髓內釘固定可能會引發膝前疼痛,對運動員困擾較大。有學者建議使用加壓張力帶性接骨板。其它部位應力性骨折可進行休息和保護性負重,預後良好。由於此類骨折臨床病程較長,因此早診斷、早治療非常重要。
  慢性骨筋膜間隔綜合徵
  運動在引發疼痛的同時使得骨筋膜間隔內壓力增加。其具體機制不得而知。組織灌注減少隨之引發區域性缺血被認為在其發病過程中其重要作用,但是影像學檢查並未灌注異常。多見於跑步運動員,前骨筋膜間隔最常受累。常訴在運動後疼痛、小腿緊張感,休息後消失。疼痛常位於前外側或後側,而脛前疼痛多位於內側。不是常伴有一過性神經症狀,如足下垂或感覺異常。休息時測定間隔內壓力和運動後立即測定間隔內壓力是診斷的金標準。
  步態分析是初期保守治療的重要一環。該病與後跟先觸地步態有關,改為前足先觸地步態有助於改善症狀。如果保守治療無效,可採取筋膜切開術。術後再發機率達 45%,但其滿意度交非手術治療者高。
  相比內外側均切開者,單獨前側切開滿意度高;年輕患者手術滿意度也較高。最近有學者嘗試關節鏡下手術治療。肉毒桿菌毒素有助於緩解疼痛、減輕肌肉內壓力。副作用為下肢無力。長期療效不得而知。
  踝關節疼痛
  前踝撞擊綜合徵
  又稱為籃球足,其發病原因包括:重複背曲、反覆踝關節扭傷和亞臨床踝關節不穩。撞擊由脛骨遠端或距骨頸骨刺、疤痕組織、滑膜炎、或由於關節不穩導致的肥厚前脛腓韌帶。芭蕾舞者、體操運動員等由於過度背曲是該病的高危人群。常訴在背曲誘發踝關節疼痛。平片可發現脛骨遠端或距骨頸部骨刺。
  如平片檢查陰性,進行 MRI 檢查。保守治療效果差。可進行關節鏡下關節清理術。有學者進行了包含 13 例青少年病例研究分析發現,保守治療後均無法進行體育運動。關節鏡下清理術後效果不一,但 10 名青少年可恢復體育運動。另有研究表明 97% 患者可恢復正常體育運動。
  骨軟骨損傷
  踝關節骨軟骨損傷最常受累距骨。距骨頂外側損傷多由於踝關節扭傷,距骨頂內側損傷機制不明。多數內側損傷為非創傷性,與過度使用有關。患者訴疼痛、持續或間斷腫脹等。平片可能發現距骨損傷,診斷依靠 MRI。無移位損傷進行踝關節支具固定,避免負重。保守治療無效或移位損傷應進行手術治療。治療方式包括:鑽孔開發復位、內固定或骨軟骨移植。一項針對運動員和業餘活動者距骨損傷術後的調查發現,幾乎所有患者可進行正常體育活動。
  改變訓練模式
  過勞性損傷起病隱匿,但是病程長、病情較重。如不能及時診斷,可妨礙進行體育活動,甚至造成關節退變、畸形。一旦發現過勞傷,不但要進行休息而且後期需要改變訓練規則。這些改變不僅有助於恢復到傷前運動水平,且可以避免其它過勞性損傷。所有訓練專案均應做到以下幾點:熱身運動、場地合適、運動鞋合適,必要時使用足矯形器。避免過度重複一種軀體活動。運動功能篩查和運動動評估有助於發現肌肉運動不協調的情況。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運動員每週至少休息一天。運動每週增加不得高於 10%。每年應有 2-3 個月暫停該項體育活動。
  兒童和青少年由於解剖和社會因素最容易遭受過勞傷,成人的訓練計劃不應直接應用於青少年。儘管青少年可取的和成人差不多的成績,但是他們的骨骼不成熟,不能承受過大的力量,而且他們對不適的識別及訴說的能力較差。父母及教練的壓力可能使得他們在出現症狀時依舊堅持訓練。
  結語
  下肢過勞性損傷範圍較大。在年輕患者訴髖關節、膝關節、膝關節或踝關節疼痛時,醫生應考慮到過勞性損傷的可能。詳細查體非常重要。下肢過勞性損傷主要依靠保守治療,但必要時亦應進行手術。過勞性損傷如未能得到及時診治,可能會影響正常活動能力或造成長期功能障礙。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