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我和往常一樣坐在診室,一位二十歲左右的女士走進來,面帶慍色,她講了很多,多是命運多舛,消極懈怠,對某某的不滿,對學習的厭惡,我本能以為,這可能是一個來宣洩的來訪者,只要讓她說就好,但是進行到一半,問題出現了,她把攻擊目標指向了我,說心理醫生就是騙錢的,根本沒有什麼用處,她看過很多心理醫生,她質疑他們的業務能力,同時也附帶了人身的攻擊,然後指責我太年輕,太沒有經驗,而且說我回饋太少,是對她的侮辱。我想我遇到麻煩了,或者說遇到點小挫折。我依然不說話,不希望把她宣洩的環境破壞,但是我本能地很生氣。在她聲音漸小之後,我說話了:“我很認同你的看法,首先我感覺今天你到這裡來,且在這裡說了很多你的遭遇,這是你自我保護的表現,也是你自尊的表現,我很高興。對你的痛苦我也很瞭解,它們確實存在,但是周圍的人卻不理解你。”很幸運,我成功的把問題的導向轉移開了,她開始訴說自己如何不被人理解,如何感到痛苦絕望。對她來講,我給予了她一個積極的暗示,讓她被接納,從而繼續宣洩,這是她目前來講最需要的,同時,對我來講,我很高興,因為我克服了一次小小的挫敗感。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心理科楊樂金
挫折幾乎伴隨著人生命的全部過程,它潛伏在人生旅途中的任何角落,於不經意間絆你一個或大或小的跟頭,讓你陷入人生灰色的圈子從而倍感焦慮,甚至失意彷徨,難以自拔。很多情緒問題,甚至很多精神問題的直接誘因和挫折及遭遇挫折後的應對有關,譬如抑鬱,常常在面對挫折後長期的壓抑後發生,因此我常對抑鬱症患者的家屬講:“抑鬱症是一種可怕的疾病,可能隨時會發生意外,意外發生了,那什麼治療都是枉然,因此,家人的認同和護理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藥物和心理醫生的治療。”這就涉及到一個在心理治療過程中很重要的方法:認同感。也就是說人在遭遇挫折時,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認同感的問題,包括自我的認同和他人的認同。
自我的認同,顧名思義,一個連自己都不認同和尊重的個體能獲得他人的認同麼?很多時候,人們在做事情時,不是欠缺的能力和機遇,而是你在面對問題時,心態上準備好了麼。這就是很多人常常喟嘆:“我沒有機會,我沒有能力……”凡斯種種,在豔羨別人成績的時候,或許你應該想一想,我在相同的際遇下對自己認可了麼。舉個例子,每天會有很多人過來諮詢說最近情緒不好,睡眠不好,飲食不好……追問原因,可能和最近的生活、工作、學習狀態不順利有關,我告訴對方,這很正常,每個人都會這樣,但是他們很多人不認為,他們認為我的能力不行,我的心態有問題,同事們都乾的比我好……很明顯的一個自我否定的認知方式,正是由於這樣的一種否定方式產生了負性情緒,產生了迴避性行為,也就是說你在做事情之前,已經把自己桎梏了,而事實是你的實際能力和水平要遠遠大於你頭腦中的自己。
他人的認同,廣義上講,不單單是周圍人的認同,還有你取得的成績、你的待遇和工作環境等等,都是認同的體現。很多道理都講,知足者常樂,順其自然云云,很多患者也說,我要知足,我要順其自然。我只能說我很高興你知道了你不快樂的原因,但是抱歉,我不會跟你講這些,因為我自己就做不來。問題就出現了,現實與理想,落差感!又是落差感,正是這些形形色色的落差感,讓我們自然而然的開始懷疑,或者開始抱怨,或者開始矛盾。而你有沒有看到你得到的東西呢?所以在尋找他人認同的過程中,你需要學會換個角度看問題,這也是之前講過的。也就是說很多時候他人的認同是存在的,只是你的關注點不在上面,你忽略了他們,因此得出一個錯覺:這一切糟透了!
在生活中,挫折既有令人沮喪的、不可避免的一面,也有正向的功能。它可能破壞你的計劃,毀掉你的前程,也可使人走向成熟、取得成就。譬如:沒有洪水的滌盪,便沒有肥沃的土地;沒有挫折的砥礪,也便沒有不屈的意志。 “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增益其所不能。”(孟子語) “挫折和不幸,是天才的進身之階;信徒的洗禮之水;能人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深淵。” (巴爾扎克語)都是說的這層意思。問題的關鍵在於你怎樣看待和應對挫折。你回憶一下,有沒有想過適度的挫折的積極意義:它可以幫助人們驅走惰性,促使人奮進。既然如此,那我們在沮喪和挫敗之餘,是不是看到了機會呢?
道理擺在這裡,也是大家能夠從各種讀物上看到的,想必大家都能夠明白,甚至於能夠羅列出一大堆教育別人的道理、學問。但是,一旦自己落入類似的境遇,問題就出現了。
譬如張良,一個豪門之後、忠良之後,可是,秦始皇讓他做了亡國奴。國仇家恨讓他義憤填膺,丟下伊尹、管仲般的曠世奇才去做了刺客。或許很多人對他的這種做法表示贊成,以為他敢做敢為,冒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當然,並不是說他這樣不對,我們也沒有必要把有限的精力放在討論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對不對、合不合邏輯上。這種處理挫折的方式也是很多人選擇和使用的,結果呢?再次受挫,差一點丟了性命。大家知道,行為是需要強化來延續的,也就是說大多數人需要靠獎勵作為強化物來激勵自己走下去,如果反覆失敗,反覆體驗這種挫敗感和沮喪感,那麼很不幸,結果只能是放棄或者逃避。
那麼面對挫折時我們的方法有哪些呢?
首先,你不要排斥它,而是接納它。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不要試圖嘗試避開它們。就如同現在很多小孩子一樣,小時候家人給他創造了一個真空一樣的環境,而一旦他走向社會,走出這個真空時,多種問題撲面而來,讓其手足失措。在他們一切順利的時候,他們或許會取得很好的成績,可是在面對挫折時,他們迴避、退縮、憤懣、恐懼,進而開始懷疑和否定自己。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是家長給予了他們一個錯覺:挫折時可以避免的。
其次,建立自信。怎樣建立自信?少想多做。更重要的是在做完每一件事情後,無論好壞,一定要認同自己。作為家長不要過度的參與到孩子的生活中,而是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到你們的生活中來,可以用鼓勵的方式來讓他們幹一些家務和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把他們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不要因為孩子而放棄你的東西,你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自己的空間,不要為孩子犧牲,可能你釋放給孩子的訊號是你對自己是不尊重的,他們會潛移默化的受影響。
再次,面對挫折無法克服時,需要及時回頭,且不要認為這是失敗,而是一種應對方式的轉變,就像是敏捷的兔子鑽到了獵人埋設的套子裡,越往前掙扎套子束縛的越緊,可惜的是,哪怕它只稍稍退後一步,危險便迎刃而解了。張良的成功不是得益於圯上之老人,而是得益於面對挫折後他選擇了退後一步。
最後在面對挫折時,要積極的調動你的社會支援,一方面可以及時的宣洩掉你的負性情緒,另外也增加了克服挫折的砝碼。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