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工關節的種類及材料:
股骨頭壞死如能早期診斷和治療可使70%以上的患者避免或延緩人工關節置換術。但由於在我國,延誤診斷,不規範治療較普遍,使許多股骨頭患者就診時已屬晚期(III、IV期)其他方法已很難奏效,不得不行人工關節置換。但隨人工關節材料的改進,假體設計改進及醫師技術的熟練,人工關節置換術的療效在迅速提高,過多的顧慮也是不必要的。
人工髖關節的種類包括:
①股骨頭表面置換;
②人工股骨頭置換;
③全髖人工關節置換。
常用的人工關節植入材料有:
①金屬合金;
②高分子材料;
③陶瓷材料。
常用的金屬可分為鈦基(鈦及鈦合金)、鈷基(鈷鉻、鈷鎳合金、鈷鉻鉬等)和鐵基(不鏽鋼)3類。高分子材料是指超高分子聚乙烯,主要製作髖臼杯假體及髖臼杯假體內襯。氧化鋁、氧化鋯陶瓷惰性穩定性好,在人工關節中可用於人工全髖關節的頭臼部分。在體內和體外實驗中,氧化鋁及氧化鋯的人工關節面的磨蝕及磨損率均明顯降低。
根據人工全髖關節頭臼的不同材料,其關節承重面的組成部分有:
①金屬-聚乙烯;
②陶瓷-聚乙烯;
③金屬-金屬;
④陶瓷-陶瓷。其中前兩種組合是目前常用的方式。
根據人工全髖關節假體不同的固定方法,分為:
①非骨水泥生物固定;
②骨水泥固定。
(2)人工關節的使用壽命是多長
對於即將施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最為關心的是人工關節的使用壽命。雖然近十年來人工全髖關節置換在國內得到廣泛開展,且骨科醫師技術日趨成熟,但缺乏更常時間的隨訪結果。據國外多中心、大樣本、長時間的研究結果表面,20年人工關節存活率達80%,30年存活率為64%,即人工關節置換後20年約80%患者的人工關節仍可以用下去,30年後為64%的患者,而他們所使用的假體為上世紀70或80年代設計的。
進入二十一世紀,現在人工全髖關節假體的材料選擇及設計更為合理,手術技術廣泛提高,預計假體的使用壽命將更長,療效更樂觀。影響人工關節假體使用壽命的因素很多,假體材料選擇及假體安放的位置(即骨科醫師的手術技術)及患者骨質量是三個主要因素,假體使用壽命60%取決於手術技術,20%取決於假體材料,20%取決於骨的質量。在這些因素中,如股骨頭壞死,患肢長期不負重而發生廢用性骨質疏鬆,再置換人工關節肯定會影響使用壽命。中日友好醫院骨壞死與關節保留重建中心已積累人工關節手術經驗超過700例,自2003年3月再國內最先開展導航引導下微創人工髖、膝關節置換術,取得優良療效,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3)骨水泥人工關節及其應用:
1961年首先介紹骨水泥全髖關節的使用技術,此項技術不斷改進,至今已發展到第四代骨水泥技術,使關節假體的使用壽命明顯延長。骨水泥全髖關節主要適用於骨質疏鬆患者或股骨近端呈直桶樣的患者及老年患者(大於65歲)。
(4)非骨水泥人工關節及其應用:
其理論基礎是假體的多孔金屬表面可以發生骨長入假體表明使骨質緊壓配合後骨結合,從而達到假體生物固定的目的,主要用於中青年且骨質量好者。
(5)微創手術在人工關節置換中的應用:
隨著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技術的不斷髮展,使小切口微創全髖關節置換術成為可能。其手術切口長度在10cm以內,手術時間沒有延長甚至可以縮短。此項技術不僅僅意味著單純的切口小,其技術焦點是減少對韌帶、肌肉及骨組織損傷,安全、有效、可重複、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其優點為:
①小切口美觀(可採用皮內縫合);
②術中關節周圍軟組織創傷小,出血量減少,術後傷口疼痛減輕,併發症少;
③早期既恢復日常生活與功能。患者術後第2~3天即可扶拐下地行走,大大地減少了圍手術期的併發症。
(6)導航技術在人工關節置換中的應用:
影像引導手術導航系統是近10年來發展的新技術,已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由於髖臼杯假體安放的角度對延長假體使用壽命至關重要,採用機械導向器安放時並不十分可靠。
(7)股骨頭表面置換術:
由於全髖人工關節置換術後臼杯的聚乙烯磨屑導致的骨溶解和假體鬆動尚無根本解決方法,一種儘可能保留髖關節骨量而僅置換股骨頭表面的股骨頭表面置換術應運而生。此項手術技術要求高,需骨科醫師所受訓練及豐富的臨床經驗。應嚴格按照手術適應證,適用於年輕患者,被視為一種過渡性手術,有人稱它為“花錢買時間的手術”,可以推遲全髖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時間。
常見的手術併發症包括:
①股骨頸骨折;
②假體安裝位置不佳;
③假體鬆動、脫位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