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祕是臨床常見的複雜症狀,而不是一種疾病,主要是指排便次數減少、糞便量減少、糞便乾結、排便費力等。上述症狀同時存在2種以上時,可診斷為症狀性便祕。通常以排便頻率減少為主,一般每2~3天或更長時間排便一次(或每週<3次)即為便祕。對一組健康人調查結果表明,排便習慣多為每日1~2次或1~2日1次(60%),糞便多為成型或軟便;少數健康人的排便次數可達1日3次(30%),或3天1次(10%),糞便半成型或呈臘腸樣硬便。因此必須結合糞便的性狀、本人平時排便習慣和排便有無困難作出有無便祕的判斷。如超過6個月即為慢性便祕。
一、分類
1、慢傳輸型便祕
是由於腸道收縮運動減弱,使糞便從盲腸到直腸的移動減慢,或由於左半結腸的不協調運動而引起。最常見於年輕女性,在青春期前後發生,其特徵為排便次數減少(每週排便少於1次),少便意,糞質堅硬,因而排便困難;肛直腸指檢時無糞便或觸及堅硬糞便,而肛門外括約肌的縮肛和用力排便功能正常;全胃腸或結腸傳輸時間延長;缺乏出口梗阻型的證據,如氣囊排出試驗和肛門直腸測壓正常。非手術治療方法如增加膳食纖維攝入與滲透性通便藥無效。糖尿病、硬皮病合併的便祕及藥物引起的便祕多是慢傳輸型。
2、出口梗阻型便祕
是由於腹部、肛門直腸及骨盆底部的肌肉不協調導致糞便排出障礙。在老年患者中尤其常見,其中許多患者經常規內科治療無效。出口梗阻型可有以下表現:排便費力、不盡感或下墜感,排便量少,有便意或缺乏便意;肛門直腸指檢時直腸記憶體有不少泥樣糞便,用力排便時肛門外括約肌可能呈矛盾性收縮;全胃腸或結腸傳輸時間顯示正常,多數標記物可瀦留在直腸內;肛門直腸測壓顯示,用力排便時肛門外括約肌呈矛盾性收縮或直腸壁的感覺閾值異常等。很多出口梗阻型便祕患者也合併存在慢傳輸型便祕。
二、多發群體
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及精神心理和社會因素的影響,便祕發病率有增高趨勢。便祕在人群中的患病率高達27%,但只有一小部分便祕者會就診。便祕可以影響各年齡段的人。女性多於男性,老年多於青、壯年。因便祕發病率高、病因複雜,患者常有許多苦惱,便祕嚴重時會影響生活質量。
三、疾病症狀
便祕常表現為:便意少,便次也少;排便艱難、費力;排便不暢;大便乾結、硬便,排便不淨感;便祕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適。部分患者還伴有失眠、煩躁、多夢、抑鬱、焦慮等精神心理障礙。
便祕的“報警”徵象包括便血、貧血、消瘦、發熱、黑便、腹痛等和腫瘤家族史。如果出現報警徵象應馬上去醫院就診,作進一步檢查。
四、疾病危害
由於便祕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症狀,症狀輕重不一, 大部分人常常不去特殊理會,認為便祕不是病,不用治療,但實際上便祕的危害很大。
1、便祕在有些疾病如結腸癌、肝性腦病、乳腺疾病、早老性痴呆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這方面有很多研究報告。
2、便祕在急性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病人可導致生命意外,有很多慘痛事例讓我們警覺。
3、部分便祕和肛腸疾病,如痔、肛裂等有密切的關係。
因此,早期預防和合理治療便祕將會大大減輕便祕帶來的嚴重後果,改善生活質量,減輕社會和家庭負擔。
五、疾病治療
便祕患者需根據便祕輕重、病因和型別,採用綜合治療,包括一般生活治療、藥物治療、生物反饋訓練和手術治療,以恢復正常排便生理。重視生活治療,加強對患者的教育,採取合理的飲食習慣,如增加膳食纖維含量,增加飲水量以加強對結腸的刺激,並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如晨起排便、有便意及時排便,避免用力排便,同時應增加活動。治療時應注意清除遠端直腸內過多的積糞;需積極調整心態,這些對獲得有效治療均極為重要。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